医生每天要面对来自不同背景的病人,尤其给年幼或较年轻患者看诊时须懂得如何有效沟通,以做出准确诊断。南洋理工大学李光前医学院自2021年开始,让二年级学生为模拟的小病人“看病”,学习完善沟通技巧,为未来行医做好准备。
高超的医术或优秀的共情能力是好医生必须具备的特质,但若无法与病人有效沟通,了解病情,也是徒劳无功。
南大李光前医学院一二年级的医学生会定期参与临床沟通课程,培养他们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和信心,为三年级到医疗机构实习时打好基础。
在这些课程中,模拟病人会演绎不同病况和情节,学生会“问诊”,包括采集病人病史和聆听病人心声等。模拟病人和指导员之后会提供反馈,供学生了解可以改进的地方。
模拟17岁及以下患者“问诊”
学生在课程中接触的“病人”群体虽广泛,但几乎没有较年幼的模拟患者。医生在实际问诊情况中,与年龄较小的病人沟通时或许会面临不同的挑战,如青少年可能对诉说问题感到不自在,而儿童可能会害怕到诊所。
为此,李光前医学院三年前开始,为二年级生开设半天课程,让学生有机会接触模拟的年轻患者,即婴儿至17岁青年。这也是本地唯一一所为学生提供与年轻模拟患者练习机会的医学院。
即将步入三年级的罗睿诚(21岁)受访时忆述,模拟患者因非常年幼,他只能通过家长的叙述尝试了解孩童的病情。
对他而言,那次的练习与之前的模拟练习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不得不与第三方交谈。“那是一个很不同的体验,因为我们通常都是与患者直接交流,但因病人年龄的关系,我得向第三方询问关于患者的情况。我必须对提问方式作出不少调整,一些常规问题完全不适用于孩子。”
虽没能完美“问诊”,但他从中学到了日后可采纳的一些沟通技巧。他分享说,当天陪同年幼患者的还有帮佣。“课程结束后,指导员建议应该也问帮佣一些问题,因为帮佣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或许比家长长,对孩子的了解可能比父母多。”
他认为,这类课程对医学生来说是很好的实践机会,能从中学习如何正确掌握年轻和年幼患者的病史、为他们和看护者打造舒适的对话空间进行有效问诊。
沈娴莉(35岁,自由戏剧工作者)是带孩子参加李光前医学院的模拟患者之一。她年仅18个月大的儿子因无法直接与医学生沟通,所以“问诊”过程都由她主导。
她会注意医学生提供的信息是否容易理解,以及是否具备积极倾听的能力。“例如,他们会否聆听我们的担忧,真正理解我们的情况,并给予我们适当的指导或帮助。”
沈娴莉也会给予医学生意见,让他们了解家长的想法和感受。她认为,模拟课程将造就更有准备和把握的医生,未来在问诊过程中能为年轻患者提供更好的就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