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缓解亚洲叶猴面对的生存威胁,保育组织合力制定行动计划,未来10年积极推动研究、教育和立法等工作,多管齐下保护濒危的亚洲叶猴。
万态自然(Mandai Nature)和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灵长类动物专家组(IUCN Species Survival Commission Primate Specialist Group)等多个保育组织,星期五(8月23日)正式发布《亚洲叶猴保育行动计划》(Asian Langur Conservation Action Plan)。
有别于针对单一物种的保育计划,这是首个聚焦一组濒危叶猴的保育行动计划,旨在更全面且结构性地保育20种亚洲叶猴,包括米勒灰叶猴(Presbytis canicrus)、白额叶猴(Presbytis frontata),以及在本地栖息的莱佛士叶猴(Presbytis femoralis)。
这20种亚洲叶猴面对的威胁相似,其中以东南亚大规模树林砍伐导致栖息地锐减最受关注。其他威胁包括人们捕杀取肉和骨头、非法宠物交易,以及路上被车撞击死亡。
尽管许多叶猴在保护区内栖息,本应获得一定庇护,但保护区往往因资金和人力不足、缺乏社区和政府支持,加上气候变化等问题,无法全面发挥保护作用。
从促进田野调查、捍卫栖息地、强化异地保护(ex-situ care)到建立全球网络,保育行动计划概述九个关键的保育优先事项,多方面着手避免叶猴绝迹。
每年8月25日正式定为“疣猴日”
计划建议,确保叶猴得以在至少两个大型和有效的保护区栖息;同时,修复森林恢复野生动物走廊和落实防火措施,遏制刀耕火种或其他人类活动引起的火患。
为配合保育计划的发布,加强保育宣导工作,每年8月25日也正式定为“疣猴日”(Colobine Monkey Day)。
叶猴栖息地丧失等威胁日益严重
灵长类动物学家洪慧芳博士是《亚洲叶猴保育行动计划》的编者之一。她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叶猴面对栖息地丧失等威胁日益严重,须要集体推动保育努力,促进知识分享等,计划列出的建议旨在弥补当前不足。
计划用一年时间敲定细节和编写,相关讨论在去年8月的国际灵长类大会上展开。洪慧芳说:“保育者一起编写计划,过程中偶尔难免失去动力,我们用一年时间推出计划,算是最快完成的项目了。”
计划也根据个别物种建议针对性措施,以在本地栖息的莱佛士叶猴为例,应考虑研究在新马之间迁移莱佛士叶猴,促进交配来恢复物群遗传多样性和适应潜力。
计划也呼应今年4月推出的《新加坡陆地生态保育蓝图》(Singapore Terrestrial Conservation Plan),建议把汤申路上段的太戈尔森林列为自然公园,充当莱佛士叶猴重要的避难所。
洪慧芳也是《新加坡陆地生态保育蓝图》的编者。她笑说:“每当有机会和国家发展部长李智陞交流,我会面带微笑提醒他这个建议,但我能理解改变需要时间。”
莱佛士叶猴曾被认为濒临绝种,本地目前有76只,属于极危物种;早前有研究预计莱佛士叶猴数量未来15年将倍增至150只以上,到2071年增至超过240只。
有限资金与人力向来是全球推进保育的挑战,洪慧芳说:“人们对叶猴的理解有限,导致它们未获得保育资助。有了亚洲叶猴保护行动计划,我们可以更有效地向潜在资助者等利益相关者解释,应把资源集中在哪些方面。”
亚洲叶猴保育行动计划涵盖20种叶猴
莱佛士叶猴(Presbytis femoralis)
婆罗洲叶猴(Presbytis chrysomelas)
东苏门答腊叶猴 (Presbytis percura)
门岛叶猴(Presbytis potenziani)
米勒灰叶猴(Presbytis canicrus)
黑脊叶猴(Presbytis melalophos)
沙巴灰叶猴(Presbytis sabana)
西伯鲁叶猴(Presbytis siberu)
黑苏门答腊叶猴 (Presbytis sumatrana)
栗红叶猴(Presbytis rubicunda)
爪哇灰叶猴(Presbytis comata)
爪哇棕褐叶猴(Presbytis fredericae)
白额叶猴(Presbytis frontata)
何氏叶猴(Presbytis hosei)
纳土纳岛叶猴(Presbytis natunae)
托马斯氏叶猴(Presbytis thomasi)
南方黑叶猴(Presbytis mitrata)
罗氏叶猴(Presbytis robinsoni)
白腿叶猴(Presbytis siamensis)
双色叶猴(Presbytis bicol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