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的埃里克(译名)是一名中三学生,一年半前入住儿童城,之前他经常缺课,一周可能只去学校两到三次。自从来到儿童城后,他变得更加自律。

埃里克受访时分享了他在福利组织儿童城(Boys’ Town)的日常,他说:“在儿童城,我学会了更好地管理时间。每天早上去上学,放学后,我会参加儿童城安排的各种活动,如踢足球、打篮球。”

来到儿童城后,他变得更独立,许多事情都能自己完成,比如洗衣服和整理物品。在这里,他也结交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晚餐时间是我一天中最期待的时刻,因为可以和大家一起用餐和聊天。”

过去三年,本地共有约500名儿童入住儿童之家,平均居住时间为两年至三年,另有约500名儿童住在寄养家庭。埃里克是其中一名住在儿童城的少年。

内政部兼社会及家庭发展部政务部长孙雪玲星期二(9月3日)走访儿童城。她受访时说:“每个孩子和年轻人都应拥有一个安全、可以得到照顾的家庭环境。然而,有些孩子却遭受虐待或家暴。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及家庭发展部和我们的社区合作伙伴会进行评估,判断孩子是否需要离开当前家庭,并决定是否让他寄养在养父母家或安置在庇护所。”

延伸阅读

当孩童玩伴陪他们出游 近40年义工获儿童会金奖
当孩童玩伴陪他们出游 近40年义工获儿童会金奖
若离开寄养家庭后无法回归原生家庭 17至21岁青年仍可获援助
若离开寄养家庭后无法回归原生家庭 17至21岁青年仍可获援助

她指出,截至去年12月,我国有540名儿童接受寄养,而愿意成为寄养父母的夫妇有614对。她鼓励更多夫妇加入寄养计划,以确保儿童与寄养家庭之间的良好匹配。

儿童城照顾弱势儿童 不是犯罪青年管教所

儿童城执行董事姚挺楠(47岁)在1992年曾在儿童城待了两年。姚挺楠在家乡马来西亚柔佛州古来小学毕业后因学习问题辍学,后来随父母移居新加坡,但因父母忙于工作无法照顾他,让他入住儿童城。他受访时说:“儿童城当时像一所寄宿学校,在儿童城的两年里,我成长许多,学到很多知识。”

离开儿童城后,姚挺楠进入工艺教育学院,并继续深造,最终获得博士学位。2004年,他在社工的邀请下决定回到儿童城任职,帮助更多需要援助的儿童和少年。

他指出,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儿童城的角色也不断地演变,从战后的孤儿院到寄宿机构,再到近年来为遭受家庭暴力或虐待的儿童提供庇护所。

姚挺楠也强调,儿童城是照顾弱势儿童的福利机构,而不是一些人认为的叛逆或犯罪青年的管教所。目前在儿童城的50多个孩童和少年中,只有五六个是未成年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