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校园,走进文化”文化遗产之旅迈入第七届,近400名中学生探索本地文化地标,通过品茶、欣赏南音、客家山歌和舞狮等有趣的体验活动,深入了解宗乡社群文化在新加坡的发展历史。
今年的文化之旅不仅有佛牙寺、茶渊等熟悉的景点,还新增了湘灵音乐社、南洋客属总会、詹美回教堂和拉延西迪维那雅加印度庙等地标,促进学生对武吉巴梳街(俗称会馆街)和牛车水地区各族社区文化遗产的兴趣与理解。
来自圣安德烈中学的杨家瑞(中二生,14岁)说,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在茶渊的体验。“我们跟老师学习到了如何品茶和泡茶,例如泡茶前要先用热水温杯,喝茶前要先把茶倒入闻香杯,之后才能倒进品茗杯来喝。”
茶渊是新加坡最大、最古老的茶馆之一,一直以来致力于推广中国的茶文化。已故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在1989年访问新加坡期间,就曾在茶渊体验茶道文化。
学生:算盘子很好吃 难得欣赏客家山歌
军港中学的徐明琦(中二生,14岁)则参观了北京同仁堂、南洋客属总会,以及佛牙寺。她说以前从没见过这么多种药材,还喝了凉茶,听了五大名医和中药起源的历史。“我也很喜欢南洋客属总会的食物和表演,酿豆腐和算盘子都很好吃,客家山歌对我来说也很新鲜。”
南洋客属总会由八家客家会馆组成,赖涯桥教授指出,客家人来自许多地区,没有局限于某一个省份,因此新加坡早期有许多不同地区的客家会馆,包括应和、丰顺、永定和惠州等,直到1923年才开始组织南洋客总。
南洋客总监察张振兴(69岁)说,他们为学生表演的客家童谣《月光光》,歌词大概是先贤漂洋过海的故事。“当年还没有新加坡的概念,结果他们在这里落地生根,他乡变了家乡,之后客家会馆就不仅是一种社群认同,也鼓励国家认同。”
湘灵音乐社成立于1941年,是我国继承与弘扬南音的艺术团体。首席乐手兼教育拓展经理林明依向学生介绍本地南音主要源于福建泉州和厦门,乐器包括琵琶、三弦、洞箫、二弦,以及敲击乐器如响盏、拍板、双铃、锣、四宝等。
“走出校园,走进文化”文化之旅由推广华文学习委员会和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共同主办。教育部兼人力部政务部长颜晓芳星期六(10月19日)主持闭幕仪式时说,今年供参观的文化景点有12个,其中一些是首次加入的新景点。
她说:“我们希望让同学们参观不同种族的宗教场所、学习不同籍贯的文化和历史,借此增进对不同族群的文化的认识与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