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以下视频,看人工智能如何帮助设施管理行业转型。

在可容纳5万5000名观众的国家体育场,常规的维修工作量庞大且繁重。过去,检查建筑外墙主要依赖绳索作业员,他们需要借助吊索升空,依靠肉眼检查,再以人工汇整报告,约需两周才能完成检查工作。自从采用科技方案之后,拍摄外墙图像、分析数据和生成报告的工作,都可以利用无人机和AI软件,在三天内完工。

体育城的设施管理由戴德梁行(C&W Services)团队监管。他们从2018年开始与AI工程师合作,设计符合工作需求的无人机,将它设定为“检查员”的角色,用来辅助建筑外墙的检查工作。

“国家体育场是座庞大建筑,过去单靠人工检查,耗时费力;采用无人机和AI之后,同样的工作耗时平均可以缩短50%至70%。”——戴德梁行防卫及体育设施管理服务部执行总监林兆东

林兆东说:“通过无人机,我们可以拍摄数千张图像,完整捕捉建筑物外墙的细节,再利用AI辨识诸如墙体渗水、裂缝、腐蚀和零件松脱等问题。我们也用无人机检查安装在高处的电灯和音响系统,以及活动结束后,留下的垃圾是否已全部清理干净。”

他也表示,无人机AI软件可以根据图像分析数据,快速且自动地生成检查报告,大幅提升效率。报告出炉后,团队将决定是否需要安排专人进一步检查或维修。这一来也可减少绳索作业,提高职场安全。

延伸阅读

连接校园商圈与社区:大学建2公里的互动互通桥
连接校园商圈与社区:大学建2公里的互动互通桥
数码科技助力 樟宜机场T2扩建高效完工
数码科技助力 樟宜机场T2扩建高效完工
体育城设施管理团队采用AI软件处理无人机拍摄的图像数据,可以快速汇整一份详尽的检查报告。(图/新报业媒体)
体育城设施管理团队采用AI软件处理无人机拍摄的图像数据,可以快速汇整一份详尽的检查报告。(图/新报业媒体)

培训员工技能转型 简化作业流程

除了国家体育场外,体育城的其他设施包括华侨银行游泳中心(OCBC Aquatic Centre)和嘉龙威购物中心(Kallang Wave)等。每年总访客量高达100万人次,每场演唱会或大型活动的访客人数可多达数万人。这一切由一个170人的设施管理团队全力保障,他们负责确保所有设施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借助科技解决方案,团队能够简化操作流程,实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全面掌控局面。

从人工检查转型为AI辅助作业,员工肯定需要学习新技能,以便掌握新系统。林兆东指出,公司支持员工接受培训以提升技能。例如高级执行员蔡明坤原本负责行政工作和检查报告,但在接受培训后,他获得了无人机飞行员执照,转为负责无人机职务,包括规划飞行路线、申请飞行准证及操作无人机等任务。目前,他也在研究3D地图绘制(3D mapping)技术,学习如何通过无人机自动化,采集和处理体育城的数据。

四大科技优势

智能设施管理涉及技术、人员和流程的整合,以便根据数据驱动洞察(data-driven insights)结果,做出更好的决策。其他科技方案如自动化保安系统、状态监测维修(condition-based maintenance)等,有助于防止电梯故障,并实时监控能源使用情况。这些优势不仅提升了设施管理的整体效率,还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推动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采用智能设施管理的四大好处:

1. 增强用户体验

  • 妥善维修设备可将停机时间减至最低

  • 数据驱动洞察有助于提升用户体验

2. 提升效率

  • 状态监测维修减少日常修护的需求

  • 自动化简化管理流程

3. 节约成本

  • 自动化降低人力成本

  • 优化资源分配降低运营和维修费用

4. 提升可持续发展

  • 智能能源管理减少消耗

  • 高效利用资源减少浪费

数码平台实时远程监控

在共和大厦,机器人负责执行清洁、安全巡逻等任务。(图/新报业媒体)
在共和大厦,机器人负责执行清洁、安全巡逻等任务。(图/新报业媒体)

位于中央商业区、楼高66层的共和大厦(Republic Plaza),其设施管理团队过去需要在各个楼层之间频繁实地巡查,工作负担沉重。如今,设施管理团队通过数码管理平台Digihub,可以远程监控设备,显著减少巡视频率,提升了工作效率。

工程经理符国声表示,使用Digihub之前,设施维修工作依赖纸本记录和清单,租户通过电话或简讯提交请求,常常会发生记录不准确、延误或丢失的情况。现在,所有的跟进和沟通在统一平台完成,团队可以随时随地监控设备的即时动态,减少了出错的几率。

“虽然我们仍需亲自到现场检查设备,但频率已经大大减少。过去每天一次,现在只需每周一次,其余时间则通过数据分析判断哪些设备需要维修,节省了时间和人力。”——共和大厦工程经理符国声

负责机电系统维修的技术员沙林姆·阿布补充说,他可以通过应用程序快速获取租户的反馈,并可以在任何地方更新工作的实时进度。同时,系统还会自动生成报告,减少了他返回办公室的必要性。

通过获取建筑资产健康状况的实时数据,使沙林姆·阿布(左)和其他的技术人员,能够迅速获得租户反馈。(图/新报业媒体)
通过获取建筑资产健康状况的实时数据,使沙林姆·阿布(左)和其他的技术人员,能够迅速获得租户反馈。(图/新报业媒体)

创新科技吸引年轻人才

Digihub由CBM开发,这是城市发展有限公司(City Developments Limited)旗下的设施管理子公司,负责管理共和大厦等商业设施。

该平台让像冯子豪这样的数码专员能够通过指挥中心,实时监控所有建筑资产。无论是厕所清洁情况还是设备故障,系统发现问题后,会即刻通知团队安排维修或清洁。

数码平台Digihub让数码专员冯子豪(站立者)能够身处一个指挥中心,同时管理多座建筑资产。(图/新报业媒体)
数码平台Digihub让数码专员冯子豪(站立者)能够身处一个指挥中心,同时管理多座建筑资产。(图/新报业媒体)

与传统设施管理不同,类似Digihub的智能设施管理平台,让业主能从宏观视角掌握物业运营状况,以及预测未来的维修需求,进而制定更加高效的维修计划。这不仅有助于提升运营效率,还可降低成本。近年来,根据租户反馈,该公司管理的大楼客户满意度也有所提升。

冯子豪认为,数码化是解决设施管理行业人力资源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如今的年轻人更渴望从事创新和前卫的工作。通过数码化转型,传统的职务得以重新设计,同时创造出诸如智能设施管理专员这样的新职位,将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建筑环境和设施管理行业。”——CBM数码专员冯子豪

各界联手迈向智能管理

为推动建筑环境业的数码化和可持续发展,本地业者和专家正在积极探索各种可能性。凯德集团于2020年创办的“智慧城市联合创新实验室”(Smart Urban Co-Innovation Lab)已成为这一进程中的重要平台。自实验室成立以来,通过跨界合作打破技术壁垒,为各界合作伙伴提供技术整合以及解决方案,并克服建筑行业面对的挑战,设施管理行业也因此受益良多。

凯德集团首席客户拓展执行长兼实验室总监陈理翰表示,尽管升级设施管理的技术已存在且用户需求广泛,但缺乏连接双方的桥梁。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吸引了大量企业来寻求技术合作或提供创新方案。实验室与樟宜综合医院医疗辅助机械研发中心(Centre for Healthcare Assistive and Robotics Technologies,简称Chart),在2022年进行的合作,便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樟宜综合医院应用机器人协助医护团队执行清洁和送餐等服务。然而,在最初实行时,机器人与建筑内部系统的协作遇到了一些挑战。樟宜综合医院Chart开发了医疗业的机器人中间件(Robotics Middleware for Healthcare),用于解决这些问题。这项技术的开发能有效整合不同专有系统的机器人,通过标准化的信息进行相互沟通,同步操作,并共享医院建筑的基础设施信息,实现了机器人与门、电梯等设施的互联互通。

陈理翰说道:“为了将这一开发成果与更广泛的生态系统分享,实验室联系了自动门行业领导品牌dormakaba和全球电梯和自动扶梯行业的领导品牌通力(KONE),以及20多家机器人研发团队,分享和展示这个成果的强大功能。”

通过这个平台,樟宜综合医院也进一步扩大了清洁、配送和监护等机器人的应用范围,而其他公共医疗机构也已采用这一平台部署机器人系统。

推动行业转型

新加坡建设局提出的建筑环境业转型蓝图鼓励建筑企业积极采纳科技,并对员工进行培训,以实现可持续发展。陈理翰认同这一观点。

“人工智能、数码化和自动化是设施管理行业的长期趋势,正在改变行业格局,企业必须培养适应能力强、具备前瞻性思维的员工,以应对行业转型中的挑战。”——凯德集团首席客户拓展执行长兼实验室总监陈理翰

林兆东则强调设施管理在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方面的关键作用。如果每栋建筑都能得到妥善管理,将大幅度改善国家的整体建筑环境,并促进可持续发展。他说:“设计和建造一栋建筑可能只需五年,但它的使用寿命可以长达50年,甚至更久。建筑能否长久使用,取决于如何管理和维修。”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智慧城市联合创新实验室将继续发挥关键作用,推动行业创新和技术应用。通过与更多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实验室将进一步推动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的研发与落实,助力建筑环境业实现更高效、环保和可持续的发展。

设施管理进修课程

针对希望加入建筑环境行业,或提高设施管理专业技能的人士,新加坡建设局学院(BCA Academy)提供以下课程供选择:

文凭课程

行业从业者进修课程

中途转业提升课程

“建设新加坡”系列展示新加坡建筑环境业如何改变城市景观,为新加坡人创造更宜居、可持续和充满活力的生活、工作和休闲空间。(五之五,完结篇)

点击了解更多建筑环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