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八成本地受访者意识到气候变化对我国构成威胁,也支持政府移植红树或珊瑚等自然方案来防卫海岸线。超过六成的受访者认为,即使落实自然方案会增加政府开支也应该那么做,但如果这意味着政府会增加税收,仅有少过三成受访者会继续支持。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博士生熊柔雯(29岁)领导的研究团队,早前向452名新加坡人了解他们对防卫海岸措施的观感,目的是要了解在本地落实自然的海岸防卫措施会面对哪些挑战。
调查发现,85%的受访者表示知悉气候变化如何影响新加坡。尽管不是所有的受访者都说得清楚气候变化对新加坡构成的威胁,但有96%的受访者同意,应该保护本地海岸线,免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并积极进行宣导工作。
近94%的受访者支持通过自然方案保护新加坡海岸线,并有约63%认为,应优先考虑落实自然方案,而不是防波提等人造措施。
人们支持自然海岸线防卫方案的原因包括:红树和珊瑚等能充当栖息地,对生物多样性有益,以及自然措施所能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们可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中谋取的福利,例如珊瑚可以提供人类食物和药物。
少数不支持自然海岸线防卫方案的人认为,人造措施可用比较短的时间落实,防卫海岸线的功能也比自然方案更有效。
若须提高税收落实 自然方案支持率仅剩26%
大约61%的受访者认为,即使自然方案比人造方案昂贵,导致政府须要增加相关开支,也应该积极部署自然方案。然而,如果政府因此提高税收,自然方案的支持率便会跌至26%。
熊柔雯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这很可能是因为人们普遍认为新加坡富裕,政府负担得起更高的自然方案落实成本,无须征收更多的税。
“事实上,自然的防卫海岸线方案未必比人造方案贵。长期来看,红树和珊瑚等自然方案可以自给自足,维护成本相对较低,因此最终很可能无须提高政府开支,或征收更多的税。”
本地约228公里长的海岸线,大约26%部署了以大自然为基础的应对方案,例如种植红树;其余74%则设有混凝土防波堤等硬体工程。
11%沿海地段较难落实自然方案
若要发挥与人造方案相当的海岸线防卫效率,自然海岸线防卫方案往往须要动用更多土地才能实现,这意味着一些地段原有的用途可能须被取代。
调查发现,要在约11%的沿海地段落实自然方案的接受度比较低,这些地段目前用于住宅、公共社区或公园等用途。
不过,目前只有少过4%的沿海地段用于住宅区。此外,如果落实自然方案能提供人们更多的绿色空间,人们也更愿意支持。
熊柔雯说,尽管多数人支持自然的海岸线防卫措施,但当人们考虑到落实措施所须权衡的社会和经济因素,支持率可能会下降。“这反映了保护海岸线的现实,希望海岸管理者在探讨落实自然的海岸防卫措施时,会把这些权衡因素纳入考量,找到提高支持率的方法。”
希望更多女性研究员声音被听见
值得一提的是,调查团队由全女性研究员组成。熊柔雯说:“在学术界,女性声音未得到充分代表,亚洲女性的声音代表就更薄弱。”
她认为,学术讨论多以男性主导,在这样的环境下,男性往往能更有自信地发表想法,女性则会有较多顾虑。“我相信即使调查团队包括男性研究员,对结果的影响也不大,但我希望的是,在全女性的研究团队中,女性研究员的声音更容易被听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