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教育领域40余年,历经几番教育变革,退休校长肯定更为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也不忘提醒新教师教育的核心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教育部长陈振声星期二(2月11日)在教育部和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政策研究所联合举办的活动上发表演说时,回顾新加坡独立以来60年的教育体制发展历程。讲座吸引了约500名参与者,包括受训教师、前教育工作者,以及来自教育部、国立教育学院和公共政策学院政策研究所的嘉宾。

2022年退休的安德逊实龙岗初级学院前校长马诺格兰(Manogaran s/o Suppiah,65岁)在受访时分享43年的教育经历,回顾自己从教师到掌校者的成长历程。

马诺格兰提到,他从1979年开始教学生涯,正值《吴庆瑞报告书》推动教育改革之际。当时,新加坡的教育体系刚刚起步,面临许多挑战。他最初在裕廊的一所小学任教,学生大多来自工薪阶层,学习英语相对困难。“那时的教学模式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差异大,班级管理尤为困难。”

进入20世纪80年代,新加坡推行分流制度,根据学生能力进行分层教学,虽然有效降低辍学率,但也引发标签化的担忧。近年,教育部实施科目编班,允许学生根据能力修读符合水平的科目。

延伸阅读

陈振声:教育改革须按社会转变步伐调整速度
陈振声:教育改革须按社会转变步伐调整速度
陈振声:补习中心侧重成绩招生做宣传不可取
陈振声:补习中心侧重成绩招生做宣传不可取

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包容,学校为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提供支持,包括配备特殊教育需求指导员和辅导员,帮助教师更好地支持有自闭症、多动症等学习障碍的学生。“教学方法也逐渐转向差异化教学,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他认为,未来教育的核心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健全的人格。他建议即将踏入教育行业的教师:“教书育人,而不仅是传授知识。”

他指出,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困难,提供支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只有热爱教学、关心学生,教师才能在见证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获得最大的满足。

从特殊教育到主流课堂 须更注重差异化教学

受训教师陈明善(34岁)曾在特殊学校任教10年。为了个人成长,她决定转向主流教育。“走出舒适区,学习新技能,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随着越来越多特需学生进入主流课堂,她希望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支持他们。

陈明善认为特殊教育与主流教育的一个主要区别是班级规模:特殊学校每个班仅有12名至14名学生,且配有两名教师,而在主流课堂上,一名教师通常须要面对30名至40名学生,这使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变得更加困难。因此,她更注重差异化教学,既支持需要额外帮助的学生,也为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挑战。

展望未来,陈明善希望特殊教育与主流教育的教师能够加强合作,分享教学策略和课堂管理经验,从而提升教学质量,更好地支持学生。

教育最重要是懂得随机应变

另一名受训华文教师卓凯文(33岁)强调,教育最重要的是懂得随机应变。虽然学生来自同一班级,但他们的状态和能力差异很大,必须因材施教。

他指出,应变能力主要依赖实践。教师面临的挑战不仅包括庞大的工作量,还须要关注学生是否真正掌握知识,而不仅仅是完成课程。

他强调:“教师要坚持初心。如果选择教书只是为了薪水,难以在这个行业中长久坚持;但如果是出于对教学的热爱,就能克服一切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