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了“乐龄”“五脚基”“娘惹”“巴刹”“新谣”等涵盖九大类别的1100多个新加坡华语词语,以及这些词语的词源、历史演变、报章媒体中的例句,推广华语理事会推出双语出版物《从石叻坡到新加坡——新加坡华语资料库》,建构本土文化认同。

新加坡华语资料库于2019年在讲华语运动40周年庆典上,推出线上版本。在历时五年研究后,推广华语理事会将资料内容汇集成册,并且加入更多图片和三篇学者文章,于星期五(3月28日)举行了新书推介会。

这套出版物分两大册共1600多页,分为教育、社会、食物和植物、生活用语、社团和群体、交通、法政、地理相关,以及文化九大类,收录了1131个本地华语词语内容。

领导这个研究项目的首席研究员兼推广华语理事会成员陈志锐副教授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和一般的字典不同,资料库不单单提供特殊字词的简单解释。研究团队从浩如烟海的本土语言材料中,甄选出具有文化、历史和情感意义的词语,通过查阅旧报章和文书,以及找学者求证,书中每一个词条都包含词语的由来、演变发展,以及从报章媒体摘录的例句,一些词语还有其他地区用语的参照。

同时,书籍采用一面华文一面英文的排版,方便读者对照阅读,让受英文教育的本地华人和海外友人都能更好地了解本地华语。

延伸阅读

“战后新马华人的大众文化”数据库启用
“战后新马华人的大众文化”数据库启用
【国庆群众大会】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将设小组 研究和介绍本土华族文化
【国庆群众大会】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将设小组 研究和介绍本土华族文化

资料库作为文化认同载体 以及华语多样性资产

陈志锐说:“资料库的价值超越了语言学研究本身,是新加坡国民本土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是新移民和外国友人理解本土社会的语言桥梁,是全球华语多样性的重要资产,甚至也是语言人类学研究的珍贵文本。通过新加坡华语资料库,我们得以窥见本地语言的活态构成,它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记忆的容器,是集体认同的象征。”

国家发展部兼外交部高级政务部长沈颖以主宾身份出席了新书推介会,她在致辞中举了多个收录其中、具有本地特色的词语,如:英文“air conditioning”的直译是“空调”,但新加坡处于热带无需把室温调暖,“冷气”的本土用法更直接又传神。

沈颖说:“这不仅仅是一套出版物,也体现了新加坡华人的集体记忆,也是值得我们自豪的语言资产。我希望这套书能帮助读者,尤其是年轻一代,了解新加坡华语如何反映我国独特的历史及多元文化的精神面貌,在使用新加坡华语时得心应手,从而深化新加坡华人的身份认同。”

公众可以到公共图书馆借阅《从石叻坡到新加坡——新加坡华语资料库》,或通过www.mandarin.org.sg/en/sgmandarinterms网页阅读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