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鼓励大众减少摄取盐和饱和脂肪,卫生部与保健促进局从2027年中起,扩大营养标签和广告禁令的适用范围。包装盐、酱料、调味料、快熟面和食用油将分为23类,并按钠、饱和脂肪和糖含量,分为“A”至“D”的营养等级。
卫生部长王乙康星期天(4月6日)在新加坡心脏基金会的55周年庆祝活动上,宣布这个消息。
他致辞时说:“我们决定为每个产品种类,分别设定钠和饱和脂肪的含量标准,因为像酱料和调味品这样种类繁多的产品,用于不同的菜肴烹调,钠和饱和脂肪含量也差异很大。”
他举例说,如果把印度尼西亚甜酱油(kecap manis)、鱼露和酱油放在同一套标准下评等,是不合理的,因为它们本身的钠或糖含量差异很大。若采用统一标准,像鱼露这种本身钠含量高、但用量少的调味品,可能永远只能被评为D级,厂商也就没有动力改良配方。
在制定合理的含量标准时,卫生部和保健促进局咨询7000多名专家、业者和公众的意见。
王乙康说:“但如果每种酱料有自己的评等标准,消费者就能在同类产品中,选择相对较健康的,厂商也有动力做出实际、渐进的调整。”
为了更好地支持业者调整与改良配方,保健促进局推出的较健康食材开发计划(Healthier Ingredient Development Scheme)可提供最高60万元的津贴。
卫生部自2022年12月起,率先针对包装饮料推行营养等级标签(Nutri-Grade)计划,一年后扩展至现泡饮料,规定业者须为饮品标示A至D的营养等级,并对最不健康的D级饮料实施广告禁令。
这两项措施促使市场上饮料的平均含糖量降低,也减少国人的糖分摄取。去年8月,卫生部宣布将措施扩大至钠和饱和脂肪的主要来源,盼进一步降低本地人患高血压和高血脂的比率。
钠的主要摄取来源是盐、酱料、各类调味品和快熟面;饱和脂肪则主要来自食用油。
以最不健康成分决定营养等级标签
根据扩大后的营养等级标签计划,从2027年中,本地销售的包装盐、酱料、调味品、快熟面和食用油,将按钠、饱和脂肪和糖含量,分为“A”至“D”的营养等级。其中,厂商须为C和D级产品贴上标识。不同种类的产品也将根据主要和次要成分分级。
虽然23种不同种类的产品中,主要成分是钠或饱和脂肪,但也可能含有过量摄入会影响健康的次要成分,如糖。当局分别评估产品的钠、饱和脂肪,以及糖含量后,根据导致最终评级、最不健康的成分反映在标签上。
例如,若一款酱料的钠含量为A级、饱和脂肪含量为B级、糖含量为C级,最终的营养等级标签将标示C级,糖含量百分比将反映在标签上。如果三种或两种成分都是C级,则先反映纳、再是糖,最后是饱和脂肪。
同时,当局会针对现有的包装和现泡饮料营养标签的细节做出调整。目前,在全脂牛奶中,标签上显示的百分比是0%糖,但因饱和脂肪含量,分级却是C级。为了让信息更一致明确,在这种情况下,未来标签上会反映饱和脂肪的百分比。
针对纳入计划的23种产品,当局也将修订它们的较健康选择标签(Healthier Choice Symbol),让它与营养等级标签保持一致。所有带有较健康标签的产品的营养分级,都将会是A级或B级。
当局也会对最不健康的D级产品,实施广告禁令,减少不健康的产品广告对消费者偏好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