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琬彤刚入学没多久,耶鲁—国大学院就宣布将停办,这让她和其他学生错愕不已,甚至不满。一切已成定局,她逐渐调适心态,积极面对,收获了相当充实的学习经验。

林琬彤(23岁)在耶鲁—国大学院主修人类学。她是一名学生领袖,在过去四年里,除了学习,还参加舞蹈社、园艺、宿舍活动等,校园生活多姿多彩。

她受访时说,这些年随着学生一届届毕业后,一些校园团体也得解散或缩小规模,另一些则与国大学院学生合作而得以延续。例如她参与经营的校园咖啡座Brewhouse就是找了国大学院的同学合作。

为了容纳国大学院的学生,耶鲁—国大学院的寄宿从原来的三座,逐渐减到剩下Cendana一座。原本住在另一座宿舍的林琬彤也搬入Cendana。

林琬彤认为,由于陆续有教师离职,校方在协助学生规划课表方面已经尽了力,包括让学生到国大学院选修合适的课。

延伸阅读

在新加坡开创博雅教育 耶鲁—国大学院功成身退
在新加坡开创博雅教育 耶鲁—国大学院功成身退
王慧容:大学的浪漫与现实
王慧容:大学的浪漫与现实

把握剩余时光 拍摄视频留住回忆

这名末届毕业生与同学要通过制作视频等形式,纪念这段学习时光,并向学院道别。

林琬彤说:“学校停办,难免会伤感,但师生们的凝聚力也变得更强。我们学会了适应改变,把握剩余的在校时间,用有意义的方式来记录学院的最后篇章。”

她和同学开始拍摄各种题材的视频,把校园宿舍的共用空间如电梯、洗衣房等个角落收录起来,并述说围绕着它们的故事。

林琬彤的同学谢子毅(25岁)以宿舍房间为他的摄影集题材。他非常活跃,除了爱好摄影,也参加地板钩球以及与国大学院联办的攀岩活动。

由于没有学弟学妹帮助,这些末届学生在组织活动方面须身兼数职,包办更多工作,但他们凭着各自的兴趣和热忱,坚持下去。谢子毅就准备在学院的最后聚会上呈献节目,表演弹奏吉他。

他修读博雅和法律双学位课程,明年才完成学业。校方让像他这样的双学位课程学生继续住在校园宿舍,对此他表示感激。他说,校方初期在宣布学院关闭时处理方式或有不尽理想的地方,但在聆听反馈后努力解决学生面对的问题。

耶鲁—国大学院委托艺术家陈斯恩创作纪念雕塑。这个“立方体”雕塑去年8月竖立于学院绿地,纪念这所为本地推动教育革新的博雅学院。(耶鲁—国大学院提供)
耶鲁—国大学院委托艺术家陈斯恩创作纪念雕塑。这个“立方体”雕塑去年8月竖立于学院绿地,纪念这所为本地推动教育革新的博雅学院。(耶鲁—国大学院提供)

印族毕业生:修读华文充满乐趣

耶鲁—国大学院校友美度(Madhumitha,25岁)求学期间选修华文。她表示,学习过程充满乐趣,并帮助她掌握基本的中文沟通能力。这名本地印族学生毕业后,在杜克—国大医学院修读医学博士课程。

美度说:“我希望人们能记得耶鲁—国大是个鼓励新加坡年轻人自由思考的地方,是一个能接受多元、能为世界增添色彩与多样性的地方。很不舍得学院关闭,我期待校友继续维系友谊,发扬学校精神。”

除了在5月17日举办道别聚会,耶鲁—国大学院也推出纪念特刊和纪念网站,并在校园竖立一个立方体雕塑,标记学院这些年来的步步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