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自建国以来,有意识地通过政策维护多元文化主义,但律政部长兼内政部第二部长唐振辉强调,新加坡人须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个理念,才能够赋予它生命力,而不只在庆祝节日时才展现这个精神。

唐振辉星期四(6月26日)下午在第三届社会和谐国际大会发表闭幕辞时,总结与会者三天来讨论建构和谐社会的观点。他强调,社会凝聚力不能交托天意,指望它会自然出现。尤其对多元社会而言,更是必须下苦功用心培养和经营社会凝聚力;这包括尝试从少数社群的角度去看问题,而不只是关注多数群体的视角。

他分享新加坡的经验时指出,60年前,我国独立建国,各社群清楚意识到彼此之间的差异,决定建设一个包容和接纳这些差异的国家,成就一个更强韧的新加坡。因此,我国有意识地将多元文化主义制定为一个核心理念,通过法律制度规范人们的行为,包括如何对待少数群体。

但唐振辉强调,不能假定多元文化社会是一个自然存在并一定会持续的现象。

“我们须把多元文化主义视为一个须持续维系的工作……我们要抱持着有可能失去它的警惕心,并小心翼翼地维护它。”

延伸阅读

东南亚社会整体上呈高度凝聚力 新加坡排第六
东南亚社会整体上呈高度凝聚力 新加坡排第六
尚达曼:多元文化主义不会自然产生 须由社会上下积极培养
尚达曼:多元文化主义不会自然产生 须由社会上下积极培养

新加坡致力于保留和尊重不同社群的多元特色,并在这个基础之上建立国家身份认同。唐振辉指出,政府制定政策来维护我国的多元文化社会,但唯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个理念才能展现生命力。

他说,新加坡人须接受一定程度的社会干预,有些措施有时会渗透到个人生活层面;这包括通过种族融合政策等措施,促进不同种族居民的日常交流与互动,让孩童从小有共同生活与成长的经验。

唐振辉呼吁人们,无论在实体或线上的公共空间,须时刻对自己的言论负责。他也鼓励年轻人继续促进对话和相互理解,为建构未来的和谐社会出力。

 文化、社区及青年部兼人力部政务部长迪内希(左二起) 星期四(6月26日)在第三届社会和谐国际大会上一场讨论会上,同悦榕集团创办人兼执行主席何光平,以及泰国佛教幸福和平管理学院主席纳潘·塔旺班乔布( Venerable Napan Thawornbanjob),就如何打造社会韧性交流意见。主持讨论会的是爱丁堡大学伊斯兰与跨宗教研究教授莫娜·西迪基(Mona Siddiqui,左一)。 (海峡时报)
文化、社区及青年部兼人力部政务部长迪内希(左二起) 星期四(6月26日)在第三届社会和谐国际大会上一场讨论会上,同悦榕集团创办人兼执行主席何光平,以及泰国佛教幸福和平管理学院主席纳潘·塔旺班乔布( Venerable Napan Thawornbanjob),就如何打造社会韧性交流意见。主持讨论会的是爱丁堡大学伊斯兰与跨宗教研究教授莫娜·西迪基(Mona Siddiqui,左一)。 (海峡时报)

迪内希:社会团结靠三支柱 融合政策双语教育国民服役

文化、社区及青年部兼人力部政务部长迪内希星期四上午在一场题为“打造社会韧性”的讨论会上致辞。他指出,促进我国社会团结的三大支柱是促进融合政策、以英语作为通用语的同时维持各族群语言为第二语文,以及不分种族、宗教或语言,凝聚人民的国民服役制度。

不过,社会凝聚力不能单靠政府措施就可实现,也须从民间建立起来。迪内希以去年11月本地一神父在教堂被人用小刀刺伤一案为例指出,这起事件虽已被证实非恐袭,但各大宗教团体主动发声明声援基督徒,展现社会团结和韧性,令人欣慰。

参与讨论会的悦榕集团创办人兼执行主席何光平也说,我国从制度上维护多元文化主义的做法相当成功。但是,各社群在政府措施的范围之外,应更主动自发地促进彼此的了解与融合。

他指出,由于职场占据人们生活的大量时间,因此雇主和企业应思考能否在促进多元文化理念方面做得更多。他举例说,不少美国企业在特朗普政府指示下,相继取消或缩减多元、均等和包容(DEI)措施,他由此指出,人人应将维护多元包容价值观视为己任。

“ 在一个公民社会,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实践我们信奉的价值观。我们如今很幸运有一个愿意扛起建立价值观这项工作的政府……有一天,若这个条件不存在了,多少企业还会推动多元或包容理念?……我们若相信企业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商界领袖就应为自己信奉的理念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