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居民中,看护者对个人生活质量的评估低于非看护者。尽管他们对自己与家人的关系感到满意,仍希望获得更多的家庭支持。

社会及家庭发展部星期一(7月7日)发布的2025年《家庭趋势报告》中,引述国家福利理事会2024年《生活质量调查》,做出上述观察。

2024年《生活质量调查》去年7月通过网络问卷方式,访问约2000名18岁及以上本地居民,采样具有全国人口代表性。

受访者须在问卷注明自己是不是主要看护者,看护对象可包括儿童、年长者,以及有体障和患有慢性疾病或精神疾病的人。

调查邀请受访者对生理状况、心理状况、社会关系、生活环境等生活质量指标,进行自我评估。

延伸阅读

在职爸爸更积极育儿 陪产假申请率过五成
在职爸爸更积极育儿 陪产假申请率过五成

数据显示,看护者对整体生活质量的自我评估,比非看护者低。

在满分为100分的指数中,看护者在生理状况、社会关系及生活环境三方面的指数,分别为64.4、58.5和60.3;非看护者的指数较高,分别为67.4、60.9和64.6。这三个指标包含对健康、日常活动和工作能力、人际关系与社会支持,以及生活保障和居家环境等方面的评估。

心理健康指数的差距较不明显,看护者与非看护者的分数相当接近,分别为57.7和59.4。这个指标包含对情绪、专注力,以及对人生和自我价值的评价。 

报告指出,相对于非看护者,看护者希望获得更大的家庭支持;但整体来说,对于自己与家人关系的满意度,看护者与非看护者相去不远。

非看护者中,57.8%对家庭支持感到满意;看护者则有51%这么认为。尽管如此,59.9%的看护者和61%的非看护者,对家庭关系感到满意,比率颇为接近。

新加坡政策研究所社会研究室主管与首席研究员马修博士(Mathew Mathews)受访时说,对家庭支持的满意度,和对家庭关系的满意度,是两个不同概念。

“看护者可同家人有良好关系,但同时希望获得更多家庭支持,这包括照料方面的支援、心理或情绪上的支持。反过来说,对家庭支持的满意度低,不代表他们对家庭关系感到不愉快。”

社工:看护服务需求量大 有时义工不足

飞跃社区服务看护者赋能计划社工陈鸿娜观察到,许多照顾老伴的年长看护者,虽盼有人帮忙减轻看护重担,但他们也体恤子女有工作和家庭负担。为了不麻烦子女或维持与家人的关系,他们宁愿寻求社区资源的协助。

在她看来,社区义工网络和喘息看护服务,近年来虽扩大,但由于需求量高,接下来可进一步加强。

“许多照顾年长者的看护者,本身健康也欠佳,需要有人帮忙带老人家去复诊,有时却面对义工不足的状况……另外,尤其照顾失智症老人的看护者压力很大,他们希望有较长时间的喘息看护,如两三天,而不是几个小时的服务。”

有许多单身子女扛起照顾年长父母的担子,他们往往得放弃工作,若无其他家人支援,经济方面难免有压力。陈鸿娜建议政府或社区机构探讨,如何协助这类看护者增加收入来源,包括介绍可让他们居家办公的工作机会。

尽管报告并没有显示对家庭支持满意度低的看护者,对家庭关系的满意度也相应较低,但马修指出,不少家庭目前可借助看护服务或通过聘请帮佣,应付至少一部分的看护负担。然而,若这些支援系统不存在,人们一般希望得到家人的援助,而若得不到这方面的支持,看护工作就会变得艰难,家庭关系往往也会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