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福清东张同乡会为庆祝成立60周年,出版图文并茂纪念特刊,并定在7月20日,于国家图书馆举行发布会。这是东张同乡会成立以来,首次为特刊举行发布会。
福清东张同乡会上一次出版特刊,是在同乡会的50周年庆。时隔10年,今年推出60周年纪念特刊《未来可期》,除介绍会馆历史,也记录会馆过去10年的重要发展。据悉,福清东张同乡会在2016年翻新罗弄峇祝(Lorong Bachok)会所,增建了休闲室和会议室。此外,会馆的各项文档史料也逐步整顿完善,使会务运作更加有序。
福清东张同乡会是在去年10月,于新加坡博览中心举行60周年庆晚宴。当时,来自中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的福清、东张乡亲,与本地同乡欢聚一堂,出席人数超过600人。
会馆特刊在周年庆后才推出,还举行隆重发布会,做法并不常见。同乡会会长王宏仁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很多会馆都是在周年庆晚宴上推出特刊,但这样做的话,特刊就没法收录晚宴当天的情况和照片。我们因此决定调整做法,待晚宴结束后整理好资料与照片再送去印刷,让特刊更加完整,也更具纪念价值。”
副会长王永成说:“多数会馆特刊都以文字为主,翔实记录会务发展。《未来可期》不是密密麻麻的长篇文字,而是以图像叙事为主轴,通过一张张照片来呈现会馆的发展,搭配简洁生动的文字说明。在排版上,它也更像一本书,所以我们决定在国家图书馆举行发布会。”
王宏仁:传承不是靠说教而是靠身教
福清位于中国福建省中部沿海地区,而东张是福清五大古镇之一。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动荡不安,大批福清人下南洋谋求发展机会。早年东张人主要居住在新加坡和马来亚柔佛一带,多数靠出卖劳力为生。
1963年5月,新马首次举办有关成立东张同乡会的座谈会,听取各方意见,获得与会者的一致同意。一个多月后,东张人举行第一次会员大会,当时已有会员287人,其中新加坡有198人,余者定居柔佛。会上,乡亲们一致认为,同乡会应尽早成立,并得购置会所。
1964年1月,筹备委员会买下位于芽笼19巷一带罗弄峇祝的二层楼单位作为会所。同年12月,“新加坡东张镇同乡会”正式注册。2001年,同乡会召开常年大会,修改章程,易名“新加坡福清东张同乡会”,新名称一直延用至今。
自2015年担任会长的王宏仁,是在1993年从福清东张来到新加坡,在一家建筑公司当工人,现拥有自己的建筑装潢公司。他说,当年背井离乡的情况虽然比19世纪中叶以后下南洋的先辈好很多,但还是难免感到迷惘,直到得知有同乡会的存在,才让他找到归属感。
他回忆:“福清东张同乡会当时并不很兴旺,老会长注意到会员人数在不断减少,意识到不能只靠先辈会员及其子女来维系,决定大量招募新会员,包括新移民,我因此得以加入。”
福清东张同乡会目前有百多名会员,多数会员属于四五十岁的中生代,一些是老会员的后代,其余是一二十年前,因受聘到本地任教、经商、从事建筑等行业而在本地落户的福清东张镇人,约占会员总人数六成。
福清东张同乡会虽然会员人数不多,但凝聚力却很强。每逢传统节日,大家都会齐聚一堂共庆佳节。会馆每年也会在清明节组织福清祭祖扫墓活动,完成仪式后大家再一起到处旅行。同乡会每年会庆都会颁发大、中、小学奖学金及助学金,给成绩优异的会员子女,这项传统延续至今,从未间断。
许多会馆都面临青黄不接,没有年轻一代接班的挑战,但福清东张同乡会对此并不担心。王宏仁说:“我们把会馆当作一个大家庭,会员之间的凝聚力很强。传承不是靠说教而是靠身教,我们一直用行动带动下一代,年轻人看在眼里,自然会愿意参与进来。我们也愿意让年轻人走他们想走的路,而不是把他们局限在传统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