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因照顾家庭而没时间兼顾自己的爱好,69岁的黄丽玉如今积极参加不同的体育和义工活动,谱写人生新篇章。
黄丽玉是一名家庭主妇,随着儿子逐渐长大,她重拾自己年轻时的多个爱好,包括每星期跳排舞和练瑜伽,至今已经坚持十多年。“运动是一种自我爱护、保持身心健康的方式,我非常享受。”
她也热衷于做义工,除了每星期三固定时段,其他日子若任何机构需要义工,她也会积极响应。十几年以来,她曾在新加坡乐龄义工组织、中央公积金局、智慧国等大小机构和活动担任义工。
10多年前报名参加基本电脑课程,黄丽玉如今能教导其他学员如何发电邮、使用平板电脑或电子钱包等,甚至还会修理电脑。她同时也是银发族资讯健乐大使,资讯通信媒体发展局和人民协会为年长者举办一些科技课程时,她也会到场帮忙。
“做义工除了能帮助别人,我自己从中也获益良多。比如说,我通过做义工结交到很多朋友,给生活增添很大的乐趣。”
黄丽玉时常和朋友外出,这些相处对她来说非常宝贵。“远亲不如近邻,朋友让我更加享受生活,若我需要帮忙,他们也会第一时间伸出援手。”
她认为,身心健康缺一不可,鼓励年长者追求自己爱好的同时也保持活跃,好好享受晚年生活。
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老龄化研究与教育中心执行主任拉胡尔(Rahul Malhotra)副教授:“调查显示,很多年长者希望原地养老,乐龄社区是朝正确方向迈出的一步。政府在大巴窑设立乐龄社区,能够试验不同的服务模式。这可和女皇镇保健区形成互补,找到最合适的模式,再推广到其他年长居民较多的市镇。实施过程中,护理人力和科技运用会是关键,居民是否能按自身经济条件获得相应的补贴,也值得关注。”——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老龄化研究与教育中心执行主任拉胡尔(Rahul Malhotra)副教授
陈福康(62岁,技工)谈及妈妈谭美莲(90岁):“妈妈十多年前搬到大巴窑和弟弟一家住,如今她熟悉这里,也有认识的朋友,不会想要再搬去其他地方养老。我希望周围会有更多小型的护理设施,及时应对这一带年长者和其他居民的紧急医疗事故。很多独居年长者生活孤苦,如果社区有更多甘榜精神,大家可以互相照顾,新加坡会越来越好。”——大巴窑居民陈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