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主妇何玮璇(40岁)在发酵好的酸种面团上,先后撒上紫薯粉、白米粉和抹茶粉,再小心翼翼地拿起刀片,割出花瓣的曲线与细致的脉络。
面团送入烘炉后受热膨胀,表层最终呈现胡姬花的造型——紫色和白色组成花瓣和花唇,绿色则化作胡姬花的叶片。
何玮璇曾是一名教师,后来辞职,亲自教导两个在家自学的儿子。闲暇时,她喜欢缝纫、烘焙和拉大提琴。今年国庆前夕,她决定烘制一款胡姬花酸种面包,为新加坡庆生。
她受访时说:“我在网上看到过很多有着花卉图案的漂亮酸种面包,但很少看到热带花卉的设计。配合国家的生日,我想用胡姬花面包,作为献给国家的一首恋歌。”
多次失败不言弃 家人陪伴送鼓励
不过,烘焙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最初,何玮璇撒上的三色粉在烘烤后,颜色显得过于鲜艳,让她差点想要放弃。
突然,她想起小时候美术课上的调色经验,只要加入白色,就能淡化色彩的浓度。她于是在紫薯粉和抹茶粉里加入米粉,最后顺利调出柔和的粉色系。
在这不断实验和改进的过程中,何玮璇的两个儿子都陪伴在侧。
“他们看着我失败、调整,然后再一次尝试。看到我如何对一件事产生兴趣,并不断寻找改进的方式。当我因烘焙失败而沮丧时,他们会安慰我说,面包还是会很好吃。最后也是他们和我一起庆祝烘焙成功。”
何玮璇的胡姬花面包是非卖品,其中一个送给了大提琴教师,更多则是被丈夫和孩子扫个精光。
除了表层向国家致敬的图案,面包内部别有乾坤。切开后,能见到鲜艳的蓝色和紫色,分别来自东南亚常用的蝶豆花,以及在二战饥荒时期填饱无数人肚子的番薯。她解释,特别选用这两种材料,就是为了提醒自己和孩子不要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