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口紧绷、心跳加速、呼吸困难……这些都可能是心律失常的信号,患者可能存在心衰和中风的风险。国立大学心脏中心率先在本地采用微创冷冻手术治疗心律失常,降低患者术后感染的风险,并加快康复速度。
心律失常(arrhythmia)指的是心跳不规律,可能跳得太快、太慢,或者不规则;最常见的是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本地55岁以上的人群中,约1.5%患有心房颤动,这个风险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在国大心脏中心,每年超过八成的病例与心律失常有关,其中约一成是心房颤动。
高血压是导致心房颤动的最大风险因素,吸烟、饮酒、摄取盐分过量和肥胖也会增加患病概率。
一旦出现心房颤动,中风风险就可能增加五倍,这是因为血栓更容易在心脏形成。这些血栓可能进入大脑或其他重要器官,引发中风和其他严重并发症。
国大心脏中心胸肺外科成人心脏外科顾问医生郑国豪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不少心房颤动病例不容易发现,一些病患因其他心脏问题而去看医生时才查出来。
“心房颤动不像发烧感冒那么容易被察觉,很多人把胸口不适当成是没睡好、饮食或工作压力导致的,结果没去检查,所以真正的病例数量很难估算。”
郑国豪解释,心房颤动的传统疗法是热能消融术(ablation),即利用热能穿过心脏组织,这须通过开胸手术进行,患者在术后一般要三四个月才能够完全康复。
然而,对于一些高龄或有其他疾病的患者来说,开胸手术并不适合。为此,国大心脏中心自去年起采用肺静脉冷冻消融术(CryoMaze)来治疗心房颤动。
肺静脉冷冻消融术:冻结心脏异常区域
这种方法的原理是利用约零下70摄氏度的低温,将心脏异常区域冻结,让引发心房颤动的不正常细胞“失效”。它和传统的开胸手术不同,只须在肋骨之间开一个小孔,让冷冻设备穿入将心房异常部位“冻结”。
郑国豪解释,心房就像一个满是人的房间,本来应该只有一个门可出去,但心房颤动就像是房间同时开了太多的门,人群从各个出口乱跑。消融术的目的就是把多余的门关上,留下一个正确出口,让心脏功能恢复正常。
他说,冷冻消融术可缩短病患的住院时间,一般只需10天到两周左右,切口也更小、更易于合口,使患者更快恢复日常生活。
冷冻消融术的另一优势是,它冻结的是一整块组织 ,可达到传统热能消融术难以触及的部位。热能消融术有时只“灼烧”表层,没深入到整个组织,没法彻底“关掉”异常的心房壁。
据郑国豪介绍,除了治疗心房颤动,这种冷冻技术也可以用于麻痹微创伤口,让病人在术后活动时几乎没有痛感。
手术后仅住院八天 病患几乎无痛感
陈素娥(70岁,家庭主妇)从来没察觉自己的心脏有问题,直到去年,她的双腿开始出现水肿。
她的丈夫王燕清(66岁,自雇者)忆述:“当时我们出国旅行,我发现她走路容易喘,感觉不对劲,回来后就立刻带她去看医生。”
郑国豪指出,陈素娥的心跳不规律导致三尖瓣脱垂,血液回流到其他部位,包括双脚,因此出现水肿。
由于陈素娥还有其他心脏问题,传统上这种情况多数都必须做开胸手术,没办法做微创。
郑国豪说:“对于年纪较大的病人来说,开胸手术风险很高。康复期间容易感染,术后骨骼疼痛可能影响呼吸,如果呼吸不畅也容易引发肺部感染。年长者一旦肺部受感染,死亡风险也会增加。”
于是,陈素娥接受医生的建议,选择了冷冻消融术。王燕清说:“手术后,她只住了八天医院,恢复得很快,几乎没有什么痛感。”
陈素娥出院后复原迅速,几乎不需要额外护理,术后复诊也显示一切正常,心跳恢复规律,七天心电图监测也没发现异常。
从去年7月以来,国大心脏中心已为约七名患者完成微创冷冻消融术。郑国豪说,若病患条件合适,且同时须进行瓣膜手术,这种微创手术是治疗心律失常的首选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