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府计划在南部濒水区和樟宜一带推出各种海岸防护措施,并有意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结合休闲等多功能用途。对此,受访民众、商家和自然团体纷纷表示欢迎,但也对这些建设是否会改变景观和自然生态表示关注。

公用事业局过去三年通过“护岸有方对话”(Our Coastal Conversation)活动进行了公共咨询,共有150多个居民、社区领袖、学校、自然团体、商家代表和专业人士参与,征集建议和点子协助当局评估南部濒水区和樟宜的防护选项。

樟宜村居民和社区义工西蒂(Siti Rahmah Shamsudin,65岁)参与对话。她从住家到海边只需步行三分钟,早年每天都到海边健走做运动,偶尔也和家人在沙滩野餐。

她担心随着海平面持续上升,海水最终会侵占陆地,让居民无处可逃,但也担忧防护建设会导致自然海岸流失。因此,她希望保留部分天然沙滩,尽量让防护结构远离海岸线。“这样我们还可以欣赏到浪花拍打沙滩的美景。”

东海岸一带的居民范万发(47岁,产品经理)说,每当涨潮或下暴雨时,就会看到低洼区严重积水,因此他很支持政府的海岸防护措施。

延伸阅读

我国明年将为海岸防护立法 明确各方责任与土地用途 
我国明年将为海岸防护立法 明确各方责任与土地用途 
我国将首次建造海岸防护墙 应对海平面上升威胁
我国将首次建造海岸防护墙 应对海平面上升威胁

他除了常在东海岸公园跑步,也到樟宜海滨玩帆船。他认为,樟宜海滩的潮间带生态的潜力值得开发,很庆幸当局有意把这一带的防护设施向内移。“如果将设施扩展到海中,那我们可通过的水道会更小,变得像个漏斗。”他也说,海水难以流通也会带来渔获减少等问题。

樟宜海滩公园的Seagrill餐厅经理马克(Mark,32岁)也大力支持政府未雨绸缪,尤其是政府有意沿着海岸线加高脚踏车道,充当海岸防御。他建议,在加高的海堤上设更多长椅,方便公众欣赏海景。

他还希望把这些设施建得漂亮一点,吸引更多人前来。“我也盼望政府在建设期间,确保海滩公园维持局部开放,不影响公众出入。”

教育生态游业者Young Nautilus的联合创办人黄丽娟(35岁)也参与了上述对话。她说,应对海平面上升是当务之急,但希望能尽量减少防护措施带来的改变和冲击,尽可能保留自然保护区。

有关业者目前还在和当局探讨一些细节,包括防潮闸的位置。黄丽娟透露,当局将针对一些地方展开环境影响评估,分析在地生态和野生动物会受到什么影响。

她指出,南部濒水区的海岸线有很多自然生态,包括海草、珊瑚礁和红树林,其实都是抵御海平面上升的天然屏障,有助于化解风暴潮水的威力。

“如果能够平衡人工防护建设和这些天然防御资源,一起来保护我国生态系统,那会更理想。”

新加坡自然协会海洋保护小组会长陈精祥(37岁)说,新加坡地小,沿海栖息地也没有可向内陆撤退的空间。因此,如果什么都不做,肯定会流失生物多样性。

他指出,必须关注的是,南部濒水区的三道海岸防护墙会如何影响这个区域的整体水文情况和泥沙沉积流向。此外,防潮闸的选址也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我倾向将防潮闸设在拉柏多自然公园(Labrador Nature Park)之后,再结合各种创新手段,来帮助红树林和岩石海岸等栖息地应对海平面上升,减轻生物多样性的流失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