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岁至39岁的年轻群体与低收入选民在2025年大选中的政治立场更趋保守,更期盼维持政治现状;这很可能是今年大选中推高人民行动党得票率的两股主要力量。

行动党在今年5月全国大选整体得票率上升,达65.57%,较2020年大选61.24%得票率上扬4.33个百分点。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新加坡政策研究所,星期二(9月2日)公布针对2025年大选进行的研究结果。研究聚焦三方面展开,分别是:影响投票因素、媒体如何形塑选民观点、选民对大选结果的满意度。

当中,调查揭露了各年龄段选民在本届大选的政治立场,在“保守”(Conservative)、“多元”(Pluralist)、“摇摆”(Swing)三个类别的分布情况,并纵观历届大选在这方面的变化趋势。

根据调查研究的定义,“政治倾向保守”是指支持维持政治现状的选民;“倾向多元”者更希望有国会有多元声音;政治倾向“摇摆”的选民则态度不明确。

延伸阅读

生活费与住房可负担性 选民最关注也最不满议题
生活费与住房可负担性 选民最关注也最不满议题
大选期间多数人从主流媒体网站获取信息
大选期间多数人从主流媒体网站获取信息

这项调查通过国际民调机构舆观(YouGov)进行,以线上问卷方式访问了2056名新加坡选民。

调查显示,政治态度摇摆不明确的选民大幅下降,比率从2020年历年最高59%,降至48%,却仍是五届大选以来第二高;保守派占比从19%上升到25%;多元派从22%升至27%,显示要维持现状和要求多元的两个群体,在今年几乎持平,各占四分一,以要求多元略高。

按年龄段分析,21岁至29岁的保守派比率,从2020年13.3%至2025年27.8%,翻了不止一倍;30岁至39岁也从15%升至25.7%,也明显上扬。

从收入情况来看,低收入群体的保守派占比从21.0%飙升至34.2%,增幅最显著。

反之,40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则有越来越多人要求多元,而且是自2015年以来连续三届大选持续呈上升趋势。尤其55岁至64岁群体,从上届大选的18.6%跃升至31.1%。

学者:年轻人倾向维持现状 主要考虑到经济就业等因素

这些数据与一般认知出现了耐人寻味的落差,年轻群体并非想象中追求政治多元,中老年群体也不如一般以为地,多主张维持现状。

调查项目的研究员许林珠博士在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分析,年轻选民倾向维持政治现状,主要因为在经济与就业等现实考量下,认为现任政府更有解决方案,担心政治转变更冒险。这或也是政府近年来加强与青年互动的政治成果。

至于中老年群体政治立场更趋多元,许林珠研判,这或许因为这些人经历国家长期的发展历程,逐渐看到反对党的存在对政策调整与政府回应民意的确发挥了一定作用。

新移民的政治态度也出现变化。与2020年相比,新移民“摇摆群体”比率从61.8%骤降至43.0%,保守派由24.4%略升为28.1%,多元派增幅更显著,由13.8%翻倍至28.9%,是自2010年四届大选以来首次压过保守派占比。

这意味着新移民群体融入本地环境之后,在追求政治稳定之余,也渐展现对政治多元的诉求,并逐渐与土生土长选民的态度靠拢。

许林珠分析,一些选民支持反对党,并非是要执政党下台,而是希望国会有实力的在野党制衡监督执政党。而新移民往往来自治理水平较低的国家,会更担忧新加坡的治理水平下滑或经济恶化,也更看重透明与问责、廉洁与创新。“他们向多元阵营靠拢,很可能只是反映了对监督与高质量治理的需求。”

除了政治态度分析,研究院也进行了另一项《治理与归属感调查》,探讨选民的投票行为。

调查也显示,行动党的支持基础主要在年长、女性及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群体。65岁及以上的选民有八成投给行动党,51岁至65岁约七成支持,而50岁以下的支持率约六成;女性支持者比例也略高于男性。

从居住与收入情况来看,大房型组屋或私宅居民更倾向支持行动党,其中私宅居民有七成选择行动党;一至三房式组屋居民的支持率仅约六成。

在投票时机方面,36%选民在国会解散前就已决定投票意向,另有36%在九天竞选期内决定,其余28%则在冷静日或投票当天才有定案。整体趋势显示,年长者与高收入群体更早作出选择,而低学历者往往拖到最后才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