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五天,潘蕙玲凌晨2时30分起床,3时30分抵达大巴窑北的新报业媒体员工食堂,开始一天的忙碌。今年67岁的她,过去为不同公司的食堂工作44年,其中25年在报馆服务。
她的人气摊位天天换菜色,一个人能煮出至少12种美食,每天轮换一两道,还自制独家辣椒酱。菜色包括药材鸡、咖喱鱼、潮州糜、卤鸭、肉骨茶,以及粿汁、椰浆饭、米暹、虾面、牛肉河粉、鱼丸面与卤面。
报馆为食堂提供象征式租金,因此她的食物价格比一般小贩中心还便宜。她有许多熟客,彼此更像朋友,总是有说有笑。熟客习惯叫她的洋名Diana,有人天天光顾,甚至打包回家。她说:“有时我咳嗽,还有同事下楼帮我买凉茶。”
去年初母亲病逝,许多同仁发短信安慰,令她感到很温暖。她也曾参加女同事的丧礼,对方女儿与她相拥而泣。
周末食堂不上班,她的10岁双胞胎外孙女常在周五到她家过夜。她育有一对子女、四名内外孙。
潘蕙玲中四会考以五科优等毕业,父母当年在波东巴西种菜养活五个孩子。排行老四的她考虑到家境不容易,念完两年商业文凭班便开始工作。当过会计员,还一度身兼三职——在照相馆冲洗底片,晚上在家帮人做脸部护理,周末替新娘化妆。
22岁结婚后,她隔年加入姐姐承包的食堂,前后在六家食堂掌厨,包括樟宜机场货运站、裕廊岛炼油厂、电子厂和报馆。2000年起,她就在报馆服务。
她说,最辛苦的是裕廊岛炼油厂的12年,每天凌晨4时开车到码头赶清晨6时半的船,错过就得等下一班,她还负责接送工人。
每天保持心情平静 要做尽量做到最好
潘蕙玲认为,无论厨艺或化妆,都要不断琢磨、练习和改良。最近她尝过湖南菜“农家小炒肉”,回家试煮后,家人吃得一扫而光,以行动肯定了她的新作品。
对于工作和做菜,她有一番心得:“最重要是保持兴趣,有兴趣就会用心、不断研究新东西。如果心情不好,煮出来的东西就不会好吃。每天都要保持心情平静,要做就尽量做到最好。”
因为热爱厨艺和与人交流,她不轻言退休。“能做一天就是一天。如果不工作,有时会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有了工作,生活没有那么闷,也会比较开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