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出现健忘或认知退化的症状,眼睛就可能悄悄透露端倪。
新加坡国立大学杨潞龄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由人工智能驱动的眼底扫描技术,只要拍一张眼底照片,就能估算视网膜的“生物年龄”,并提前多达五年预测一个人罹患失智症的风险。
研究人员解释,人的视网膜和大脑一样,会随着年龄出现变化。如果眼底影像显示视网膜的老化速度比实际年龄快,就意味着大脑可能也在加速退化。
国大杨潞龄医学院星期四(9月11日)发文告说,团队开发的人工智能工具“RetiPhenoAge”,能准确分析这些细微变化,并据此推算未来是否有更高风险,出现认知能力下降。
这项研究先在新加坡“记忆门诊”(memory clinic)的500多名病人身上进行,发现视网膜生物年龄偏高的人,在五年内出现认知问题或失智的风险,高出25%至40%。
所谓“记忆门诊”,是指专门为健忘或怀疑有早期失智症迹象的人开设的门诊。医生会通过问诊和记忆测试,判断健忘是正常老化还是疾病征兆,并提供进一步治疗或照护建议。
为了进一步验证,国大团队又利用英国生物样本库里3万3000多人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同样显示,视网膜老化和失智风险之间存在明确关联。
研究人员还用脑部扫描和血液检测交叉验证,证实这种“眼睛里的老化”与神经退化和血液蛋白变化相关。
眼底扫描技术优势在于不具侵入性
研究负责人之一的程景煜教授指出,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它不具侵入性。
程景煜也是国大杨潞龄医学院创新与精准眼科研究中心主任。他说:“这能帮助医生在症状出现之前,就识别出失智高风险人群,从而更精准地介入治疗。”
共同领导研究的曾礼贤教授则说,全球失智人数不断上升,如今亟需一种既能大规模应用,又负担得起的筛查工具。这项技术如果能推广到社区体检,就能帮助更多人尽早发现问题。
曾礼贤是国大杨潞龄医学院健康长寿转化研究项目副主任,以及国立大学医学组织老龄记忆与认知中心主任。
目前,本地许多综合诊疗所已为糖尿病患者配备眼底摄影设备,研究团队希望未来能把这项技术,整合进例行健康检查。接下来,团队将继续在亚洲和其他地区验证工具的准确性,并测试它在社区保健的可行性。
除了筛查风险,研究人员也计划利用这项技术,追踪患者对干预措施的反应,例如改变饮食和运动习惯、药物治疗或其他疗法,以评估哪些方法最能延缓或避免失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