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至今发生多起住家火患,全国防火及紧急应变理事会、新加坡民防部队和人民协会联合推出全国运动,提高人们的防火意识和应急能力。
这项运动名为“提高防火意识,打造安全家园”(Better Awareness, Safer Homes,简称BASH),涵盖两方面,包括教育居民在家中如何防范火患,以及在组屋走道、楼梯间等公共空间清除堆积的杂物。
国家发展部长徐芳达与另外两名碧山—大巴窑集选区议员蔡引舟和陈诗韵,星期天(10月19日)在大巴窑1巷的Plaza@128,与约1500名公众参与“社区应变能力日”(Community Resilience Day)活动,并为BASH运动揭幕。
演习以个人代步工具引发火灾开场
活动以个人代步工具引发火灾的演习开场。演习中,一辆个人代步工具在组屋三楼“失火”,消防人员赶至现场,疏散居民并灭火。活动司仪同时向公众讲解,个人代步工具含有锂电池,会加大火患风险和灭火难度,民众应第一时间撤离现场。
配合BASH运动,全国防火及紧急应变理事会更新了3月份推出的“居家防火安全检核表”;同时培训更多社区紧急应策与参与委员会(C2E)和市镇会代表,增强他们识别火患风险的能力。
理事会副主席伍文良受访时说,家电失火一直都是造成住家火患的主要原因之一。“希望增进版的检核表能帮助民众更好地评估家中的火患风险。”
居民:急救技能很有用 考虑受训成社区先遣急救员
现场也设立约10个展摊,教导公众心肺复苏术(CPR)、急救和基本消防步骤等重要的救生技能。展摊由新加坡红十字会、市镇理事会等单位负责。
参加活动的居民黄金林(48岁,自顾人士)说:“这是我第一次做心脏复苏,在模型上练习时,起初不习惯,但找到对的发力点后,其实挺容易上手。”
他认为急救技能很有用,会考虑报名受训成为一名社区先遣急救员(Community First Responders)。
社区先遣急救员会在紧急事件发生时,通过myResponder应用接到通知,让他们在救护车抵达之前,把握黄金时间为伤者施救。
活动上,共有19人获颁社区先遣急救员奖,另有五人获颁社区援救者奖,嘉奖他们英勇救人。
急救经验丰富的黄德良(48岁,保险经纪)约两个月前,为一名心脏骤停的年长者进行心脏复苏术和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急救,挽回患者一命,因此获奖。
他自12年前成为社区先遣急救员以来,已多次响应急救通知,施救时不会紧张。“进行心脏复苏时,我感觉到患者的肋骨折断,但这很正常,最重要的是让他的心脏恢复跳动。”
徐芳达在致辞时,对所有社区先遣急救员表达感谢。他说:“市镇理事会也会加大力度巡察组屋区公共空间,并即时纠正OneService应用上所反映的问题。”
今年以来,大巴窑一带发生数起火患。7月底大巴窑8巷一组屋单位疑因烘干机起火引发火患;8月底,一起个人代步工具失火事件导致三人受伤;10月初,大巴窑5巷一个组屋单位疑似由厨房电器引发火患。
为应对多起居家火患事件,碧山—大巴窑和玛丽蒙市镇会、民防部队、人民协会,8月29日起推出跨机构的“灭火行动总动员”运动。这项运动将持续至12月31日,旨在加强公众的防火意识,共同打造更安全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