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与中国的司法与仲裁机构签订联合宣言,承诺加强两国在发展国际商业争议解决机制的协作,促进知识交流与人员专业发展。
律政部长兼内政部第二部长唐振辉指出,新中两国未来也可共同发展培训、研究等项目,培养新一代律师,并且在知识产权和人工智能等快速发展的领域共享经验,加强能力以支持企业。
唐振辉星期五(10月24日)在中国—新加坡国际商事争议解决论坛致开幕辞时说,今年迈入第五届的论坛别具意义,不仅恰逢新中建交35周年,也迎来中国总理李强首次以总理身份访问新加坡。
李强星期六(25日)起访问我国,其间将与我国领导人会面。
唐振辉说,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的合作反映出新中关系的更大格局。“这是一个随着时间推移稳步建立,并在以信任和熟悉度为基础,不断发展的故事。”
唐振辉参与五届的论坛,数次同中国贸促会会长任鸿斌会面和交流,最近一次于今年7月,两人讨论如何强化新中在商业法方面的合作。
新加坡—上海律师交流项目是反映两国人民往来密切的其中一个例子,在两年前举办的中新国际商事争议解决论坛上,新加坡迎接10名到新加坡律师事务所见习三个月的上海律师。
上海国际仲裁中心将在我国设办事处
唐振辉指出,越来越多中国律所和机构在新加坡设办事处,这也有助于深化两国合作。我国上周与上海国际仲裁中心签署谅解备忘录,让中心在我国设办事处,这将加强国际仲裁生态环境,为全球客户提供选择。
他说:“我很高兴律政部、中国贸促会与新中领先机构签订《推广国际商业争议解决联合宣言》,这是我们推进合作和深化专业交流的共同承诺。”
新中两国的定期交流不仅深化机构合作,也推动两国经济发展。自2013年,新加坡是中国最大的外国投资者,而中国也是新加坡最大的贸易伙伴。商业活动的蓬勃发展须有完善的司法环境为基础。
律师出身的唐振辉说,他在执业时见证中国的非凡崛起,不仅成为经济强国,在司法领域也日趋成熟。中国重视培养有跨境工作知识的法律人才,与大学培训具备国内法和国际法的专才,这极具战略意义。
“这为新中的合作提供广泛机会。作为一个中立、备受信赖,且联系广泛的司法枢纽,新加坡可支持中国对外交流的项目……我们可以将中国不断扩大的国际司法能力,与新加坡作为汇聚平台和中立地点的优势相结合,支持亚洲及以外地区的企业。”
随着中国司法领域更国际化,跨境专才与伙伴的需求将增加。唐振辉指出,新中两国可从两方面加强协作,包括发展培训和能力提升项目和研究等;以及在人工智能、绿色金融等领域交换专业知识,强化集体能力以支持企业并维持良好治理。
他透露,我国与中国贸促会已取得大致共识,并在探讨制定新的备忘录,希望能赶上今年较迟时举行的新中双边合作联合委员会。
任鸿斌:加紧完善法规 让AI赋能商事争议解决
任鸿斌致辞时也提出加强新中合作的建议,包括深化协同合作,提高国际商事争议解决水平;增强国际商事争议解决的质效;加强法治治理,构建国际商业争议解决的新生态。
他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加速发展,重塑全球产业格局。人工智能为国际商业争议解决带来发展和机遇的同时,也增添挑战。
“我们必须把握人工智能与争议解决的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应用规范和伦理准则,确保人工智能赋能商事争议解决,确保安全、可靠、可控。”
论坛由我国律政部、中国贸促会和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组织联合主办。
唐振辉晚上也陪同任鸿斌到如切的娘惹博物馆The Intan参观,上午在私人会面时赠予他新书《新加坡与中国:从邻国友邦到伙伴》。这本回顾新中关系发展历程的书,由巡回大使许通美教授和新报业媒体华文媒体集团社长李慧玲合编。
今年是新加坡与中国建交35周年,《联合早报》带您回顾双方走过的历程、重要合作成果,共同展望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