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体育学校的训练场,到国防科技局的研发室,张可微一路以运动员的自律和坚韧,走出属于自己的工程师之路。
24岁的张可微自小热爱羽毛球,就读新加坡体育学校期间担任球队队长,多次代表学校和国家出赛。离开赛场后,她在人生的另一条跑道上,继续追求突破——工程。
怀着对机器人领域的好奇与热忱,她进入新加坡理工大学,主修机器人系统工程荣誉学士学位。她笑说,起初并没有相关基础,刚接触工程时“失败远比成功多”,但运动员的精神让她不轻言放弃。
“代码常常出错、线路接错烧保险丝,都是家常便饭。但就像在运动中一样,我学会了重新站起来、调整方法、再次尝试,把每次失败都当成一次数据反馈,帮助我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求学期间,她参与多个原型设计项目,例如太阳能板清洁机器人与图书馆服务机器人。
后者由她和团队共同开发,从机械设计、电气控制到软件通信都一手包办。譬如,团队设计了机器人底盘,编写视觉识别与避障程序、开发应用程序,并成功实现人与机器人之间的互动。
张可微说,她最享受的正是机器人系统工程中软件、硬件与系统思维的结合,因为既富创造力,又具技术挑战。“它让我既能钻研每个组建的编程与设计,也能看清它如何融入更大的系统。”
作为今年新工大的优秀毕业生,她凭优异表现获得国防科技局奖学金,现为我国国防设计机器人解决方案。
业界变得更多元开放
身为女性工程师,她观察到业界正变得更多元与开放。“一开始难免会感到压力,因为女性是少数,但随着经验的累积,我更相信不同的观点能让团队更强大。”
她希望能鼓励更多年轻人投身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领域。她认为,学习工程是一段不断学习和探索的旅程。
“无论成功或失败,都是学习的一部分。保持好奇,不怕尝试,就能不断进步。”
展望未来,她希望有朝一日能将机器人技术应用于更多民生领域,例如社区与公共服务,让科技帮助更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