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是一场集体行动,每一分个人力量都重要,无论背景或年龄都能为环境做出贡献,气候领袖并非只有超人才能当。
19岁的李宗鸿和22岁的纳迪拉(Nadhira Safeel),是第三届青年气候行动培训计划参与者,他们将参与11月在巴西贝伦举行的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简称COP30)。
正在服兵役的李宗鸿只有14天年假,他用其中五天参与气候行动培训计划为期一星期的培训项目,接下来参与COP30会用五天年假。
虽然只剩四天年假休息,但李宗鸿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笑说:“用10天参与青年气候行动培训计划当然值得。参与培训是难得的机会,我很享受这个过程。”
李宗鸿关心回收问题,曾在校园推出回收计划等环保项目。他忆述,姐姐是他的启蒙,14岁时就随她挨家挨户敲门回收卫生纸筒,并把回收得来的钱捐给全国肾脏基金会。
“姐姐当年只有17岁,仍为社会做出了贡献,让我体悟人人都能发挥影响力,包括青少年。”
我国去年的回收率与11年前相比,从六成降至五成,写下11年新低。李宗鸿认为,提高本地回收率最大的挑战,是回收可能造成的不便,除了教育人们如何更高效地回收,也应考虑提供奖励作为鼓励。
首次参加气候大会,李宗鸿期待与国际代表交流,探索可以带回新加坡落实的环境解决方案;同时,加深对气候融资的知识。
“气候融资非常重要,因为发展中国家面对经济挑战,要实现可持续转型须有资金推进,全球应建立可以动员的资源池。”
把人放在环境课题中心
纳迪拉目前在新加坡社科大学修读人力资源管理。她是大学环境保护联盟的联合主席,也是新社科大可持续学生委员会的创办人兼主席。
她认为,社会要可持续发展,环境只是一个面向,应把人放在中心,促进社会可持续性。她多年来关注客工融入新加坡的问题,希望构建更融洽更包容的社会。
“外籍劳工在新加坡的生活条件朴素,宿舍没有冷气。随着本地天气越来越炎热,多数新加坡人回到屋内就能打开冷气,客工却在大太阳下为新加坡的建设辛勤付出,这令我感到难受,想为他们做更多事。”
展开学习之旅是气候行动培训计划的环节之一,参与者会到不同机构加深对环境的认识。纳迪拉了解到新加坡国立大学杨潞龄医学院人体御热研究中心,正在研究如何通过从灯光和透风设计入手,让客工宿舍更凉爽,促使她探讨与中心合作帮助客工的可能。
在COP30上,气候行动培训计划下的青年也会领导组织交流活动。纳迪拉希望参与者能体悟每个人都能为地球尽一分力,成为气候领袖并非遥不可及的梦境。
每年百多人报名参与计划
永续发展与环境部受询时透露,每一届青年气候行动培训计划接到100多人报名,最终选定40人参与培训。
不过,今年只有10人能出席气候大会,比往年的20人少。永续部透露,缩减人数是基于贝伦的住宿和后勤限制。
尽管如此,永续部认为仍应支持青年代表参加气候大会。“因为气候大会提供青年宝贵的平台,加深他们对国际气候议题的理解,与全球同行人建立联系网,并增强在环保方面的领导能力和信念。”
永续部说,除了参加新加坡馆的活动,以及与其他国家的青年交流,今年的青年团也有机会与巴西当地社群互动,切身了解气候变化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