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气候协商未必以各方都满意的结果收场,但在地缘政治日益不稳定的格局中,更重要的是每一次协商都要进一步弥合分歧,推动人类往正确方向前进,纵使速度不如预期快。
第30届联合国气候大会(简称COP30)将于11月10日至21日在巴西贝伦举行。到时,新加坡国家气候变化秘书处的两名年轻气候协商代表黄少华(31岁)和张恩琳(29岁)都将赴会。
协商代表之间有个说法:一场理想的协商,是当各方做出妥协,无人完全满意,但达成了共识。这凸显各方为了共同利益,各退一步。
黄少华说,每个国家有各自想推进的利益,持的立场不尽相同,甚至相抵触。“很难想象达成各方都满意的结果,若是如此,一开始便没有协商的需要。”
发达国家去年在COP29确立把融资目标提高至3000亿美元(约3921亿新元),但发展中国家抨击目标不够宏伟,并在闭幕会议上表达不满。
全球环境协商进度本就缓慢,越发紧张的政治局势对推进气候行动更是雪上加霜,舆论因此质疑现有的多边主义机制是否还合宜。
在黄少华看来,联合国的多边商议仍发挥关键作用,尤其在气候变化这个全球问题上,有赖各国团结一致方能解决,而联合国恰恰提供让各国的声音被听见的平台。
在这个多边舞台上,张恩琳认为,新加坡扮演桥梁的角色,尤其受委肩负起主持协商工作时,更要借助对不同国家的国情与立场的深刻理解,促进建设性的协商,争取全球结果。
《巴黎协定》第六条是主管碳交易市场的一套机制,我国永续发展与环境部长傅海燕和新西兰气候变化部长兼税务部长沃茨(Simon Watts),去年在COP29共同主持这项条文的部长级磋商会议。
黄少华说:“新加坡把务实的声音带到协商桌上。人类可以非常理想主义,但要取得实质的进展,必须加入一些务实的观点。”
协商漫长结论悬至最后一刻
协商是漫长的过程。《巴黎协定》第六条经过九年的磋商,才在COP29取得突破。这一消息在COP29闭幕全体会议上宣布后,全场掌声持续约30秒,显然各方对碳信用交易机制启动期盼已久。
去年参与协商的黄少华说,各方在不同阶段的协商中已达成一定共识,但谁也无法预知哪个国家会在最后一刻提出异议。“焦虑直到达成共识前都不会消散。不敢抱太大的希望,因为没人知道能否达成结论。”
碳市场的协商工作目前告一段落,黄少华将在COP30继续推进碳市场执行协定的讨论与落实;同时,推广“发展碳市场联盟”(The Coalition to Grow Carbon Markets),鼓励更多国家加入联盟。
这是首个由政府主导的碳市场联盟,我国气候行动大使孟文能是联合主席之一。联盟星期二(11月4日)发布一套明确的共同原则,指导企业自愿使用高度可靠的碳信用,确保各司法管辖区的做法一致。
鼓励更多国家提呈2035年国家自定贡献
实际上,协商不限于协商桌,也在协商场外以犹如普通对话的方式进行。黄少华说:“在场外与其他代表交谈,才能真正了解他们面对的限制。大家往往更愿意在一对一或小组场合上自由分享。”
张恩琳说,各国代表在场边往往能以更轻松的方式坦诚交流。“我们希望鼓励各国采取更多气候行动,但任何国家都不能干涉他国事务。我们能做的是互相支持。”
国家自定贡献须每五年更新一次,2035年国家自定贡献原本的期限是今年2月。然而,截至11月4日,仅68个国家更新承诺。
张恩琳将在COP30参与推动全球减排目标和实施的协商工作,希望更多国家在COP30提呈新的国家自定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