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不为一己,旨在成就全体》专题系列聚焦一群充满热忱与远见的年轻革新者。他们正努力在自己的领域带来改变,同时提携他人一把。本文为系列第三篇,聚焦聋人艺术与音乐工作者吴丽丽(Lily Goh);她的目标,是让新加坡成为一个更包容聋人群体的社会。
透过工作坊 推广新加坡手语
坐落在中央商业区的CapitaSky大厦22楼,可俯瞰新加坡南部海岸线,就在这里聋人艺术与音乐工作者吴丽丽正主持一场手语工作坊,出席者都被吸引,全程专注。
她的手指不停舞动,配合生动的眼神表达,整整90分钟的工作坊洋溢着感染力。现场有手语翻译员,将她的手语同步转译成口语说明,使她的信息得以顺畅传达给在场的25名参与者。其中20人是全球数码基础设施公司Equinix的员工。
点击观看视频,听聋人艺术与音乐工作者吴丽丽分享她的心路历程。
当天正值9月23日国际手语日,全球各地进行纪念活动,借以增进大众对手语在聋人社群重要意义的认识。吴丽丽向出席者讲解了对‘聋’的不同理解,简述了新加坡手语(SgSL)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各个字母的手势符号,并示范了如何将这些手势组合成词语和句子。
工作坊结束前,她设计了一场小游戏,来考验大家的手语水平。整个空间顿时充满欢声笑语与握手致意,有人做对了,也有人仍在尝试。
对吴丽丽而言,这一切意义重大。她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提升大众的认知,让新加坡成为聋人包容之地,促进听障群体与健听群体之间的交流。
她在采访中说道:“我的目标很简单:让新加坡成为一个能让聋人融入的社会。这是为了弥合沟通的鸿沟,并鼓励大众把聋人群体视为一个文化与语言共同体。”
多重身份 共同焦点
身兼艺术家、创业者与倡导者的吴丽丽,是聋人社区中的多面手与榜样。
她以实际行动证明——听障并不妨碍一个人拥有成就、过上充实的人生。
对许多人来说,她以自己独创的方式,把音乐化为视觉语言,在无声的世界里诠释出一曲曲动人的乐章。
2011年,这名聋人权益倡导者创办社会企业“非凡地平线”(ExtraOrdinary Horizons),致力于向个人及企业推广新加坡手语,并提升公众对聋人文化的认知。
她坦言:“我看到了太多的障碍。聋人被排除在对话之外,也被隔绝在艺术之外。”
“我创立‘非凡地平线’,是因为我深知被排斥的滋味。我想打造一个我当年不曾拥有的空间——让聋人能站上舞台,也让听人世界终于能看见我们。”
作为艺术家兼创业者,她每日奔波于培训课程、演讲活动与舞台演出之间,致力于促进沟通,并为改善聋人社群生活而发声。
多年来,吴丽丽通过线上与线下的工作,影响了成百上千人的生活。她经常在TikTok直播上教授新加坡手语,也用它为粉丝表演聋人音乐。
聋人意识推广活动 惠及逾5万人
54岁的流程设计师曾鸿杰(石油天然气行业从业者,听障者)和他的教师妻子朱少琼(47岁)都是吴丽丽倡导活动的受益人。曾鸿杰说:“认识她让我发现了与两个可爱女儿沟通的新方式,她们也开始学习手语。”
受吴丽丽创业精神的启发,曾鸿杰希望有朝一日能成为跟她一样当导师或培训师,或实现自己的梦想——创办一家共融健身中心或推出包容性的健身计划。
朱少琼感激地说:“她真的很了不起!她真正为聋人社群打开了一扇门,让更多人理解聋人也能像别人一样欣赏音乐与表演。”
非凡地平线在其官网上提到,通过聋人意识推广活动,该组织已惠及逾5万8270人的生活。此外,近1500名学生也完成不同级别的新加坡手语课程。
但对吴丽丽来说,数字并不是太重要。她说:“每当有人上前来告诉我,我的努力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好时,那对我来说意义重大。”
尽管多年来新加坡在改善听障人士生活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她指出“还有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
开启更多可能
27岁的教师温恩灵自称是吴丽丽的朋友和学生。她表示这名艺术家是她的灵感源泉,并补充说吴丽丽的工作激励着她,也让她鼓励有视听障碍的学生勇敢追逐梦想。
她说:“丽丽证明了在任何领域都能取得成功。我告诉学生们不必迎合社会期待,不必被‘学术是唯一出路’的观念所束缚。”
47岁的郑玮玲作为吴丽丽的门生兼新加坡手语助教,通过与导师共事学习,逐渐培养出“聋人社群的归属感”。
她说道:“过去我常感到迷失方向,但如今能更轻松地使用新加坡手语,我终于在聋人社群中找到了归属感。”
另一名自上世纪90年代末就认识吴丽丽的聋人朋友,长期关注新加坡聋人社群在艺术领域的发展动向。这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女性朋友表示,吴丽丽并非首名致力于改善聋人处境的表演艺术家。
她提到,在吴丽丽之前,也曾有过其他先行者——包括至少一名因西方国家有更多发展机会而移居海外的知名艺术家。
她说:“推进本地聋人社群的发展仍有大量工作需要继续努力。”
她举例说,英国通过了一项法律,要求所有音乐会都必须对残障人士(包括聋人)开放并提供无障碍体验。
“自从这项规定生效以来,你会发现英国流行歌手即使在海外演出时,也会确保聋人观众能欣赏音乐会。”但她指出新加坡没有类似法律,这意味着听障者很难参加所有音乐会。
她表示:“像吴丽丽这样的艺术家需要大量支持。他们必须同时处理诸多事务,包括筹集赞助、寻找手语翻译员等。我们需要更多像她这样的艺术家和听力盟友携手合作,以满足聋人社群的需求,尤其是在艺术领域。”
从孤立到寻获自己的节奏
吴丽丽出生时原本拥有听力,但两岁时开始出现听力问题,成为家中唯一的聋人。
她的两个兄弟尝试过各种方式与她沟通,但在学校和其他场合,她常常感到“被孤立”。由于沟通障碍,她没有太多朋友。
小学时期,全校师生都使用手语交流,她感到“在聋人社群中无比自在”。她说:“我感到自己被赋予了力量。”
但升上中学后,这所同时招收听障与非听障女生的学校禁止使用手语,她再次陷入被排斥在外的处境。
她说:“当时校方没有为我们配备手语翻译员,我们吃了不少苦头。我感到孤立无援,那些时候留下的印记我永远不会忘记。”
走进音乐世界
直到有一天,中学的美术老师挑选她加入管乐团担任打击乐手。由此她踏入音乐世界,通过震动与触感领悟了节奏的奥秘。
她回忆道:“我发现音乐能在我体内流淌,这彻底改变了一切。”
她的老师们告诉她,希望她有朝一日能成为像世界著名的苏格兰打击乐演奏家伊芙琳•格伦尼(Evelyn Glennie)那样。格伦尼12岁时被诊断为失聪,却成为历史上首名以全职独奏打击乐演奏家身份开启并维持职业生涯的人,并与全球众多乐团合作演出。
吴丽丽回忆道:“我问自己,我能成为像她那样的人吗?”
她追忆着当时涌现的种种疑问:“我能在聋人社群发挥那种引领作用吗?我们能共同演奏吗?有些聋人朋友缺乏接触音乐的机会和经验。”
她决定尝试,由此接触到聋人面对的种种困境。
她坦言:“许多人缺乏支持、资金,甚至不知从何着手。他们没有能自由表达自我的空间。于是我在这个领域竭尽所能:演奏、表演、创造一个聋人能够自由表达的世界。”
她回忆道,过去观看音乐节目和演出时,她发现手语翻译员只是向观众描述舞台上的动作。“我感到困惑。就像有人告诉我‘他们在拉小提琴’。嗯...,我并不能与音乐产生共鸣。”
这道障碍促使她决心寻求突破。当她能通过视觉语言为观众“演绎”音乐,让听众真正“体验”音乐时,她感到无比欣慰。
为此她做了大量前期准备:深入理解乐曲的音调与精妙之处,研究作曲家及其创作意图,探索如何将艺术表达转化为聋人可感知的方式。
在谈及表演方式时,吴丽丽解释道:“演出当天,健听的翻译员会向我传递节奏信息,同时我也会通过助听器聆听音乐本身,这些都帮助我形成对音乐的独特艺术表达。
当聋人和听障人士坐在观众席观看我的表演时,我希望不仅能完全理解歌词的含义,也能真切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那份奇妙与魅力。这是我向他们展示的方式,证明在无声的世界里,也能充满音乐。”
健听的老师温恩灵坦言:“我向来厌恶交响乐。但当丽丽进行手语诠释时,我竟能完全沉浸其中。”
打造包容聋人的社会
让吴丽丽感到懊恼的是,听力正常者常将聋人视为残障人士,认为他们无法独立生活。
她说:“我受够了这种想法。我们需要付出巨大努力来改变人们对‘聋人不能自己做事’的既定印象。我们聋人不需要帮助,能够独立生活。我们不愿成为被怜悯的对象,我们和所有人一样,能社交、能工作。我们只渴望获得实现这些的平等机会。”
2004年,吴丽丽在“新加坡偶像”选秀节目中连过两轮,以演绎美国流行摇滚乐队The Bangles的歌曲《Eternal Flame》(永恒之火)打动无数观众。她强调自己的第一语言是新加坡手语,并希望这种语言能获得广泛认可。
这次的专访也在手语翻译员协助下完成。尽管吴丽丽英语流利且具备读唇能力,她表示以手语表达,能有效提升公众认知并弥合沟通鸿沟。
她的待办事项清单上列着不少项目。
她正在研究人工智能对聋人社群可能或将产生的影响。她希望培训更多视觉叙事人才,让更多人能享受音乐演出。她要研究不同曲风的音乐供聋人欣赏。在将来,她还想为聋人开设音乐培训课程。
但眼下她的首要任务是扩大新加坡手语翻译员和培训师的队伍,培养更多健听人士和聋人掌握沟通技巧,从而理解听障者的需求、愿望、想法等,并与之交流。
她表示,这将大大促进聋人社群在他们希望参与的每一个空间中,都能感受到被接纳与包容。
她说:“我真心希望能教会更多健听人士学习手语,这样新加坡就能培养出更多手语翻译员。”
“我亲眼见证学生们成为翻译员。其中一些人开始为聋人提供志愿服务,随着人数增加,这将逐步弥合聋人在社会中的沟通鸿沟,让他们在新加坡社会中感受到更多平等。”
“新加坡应当成为聋人能够平等享受艺术、文化及其他社会活动的地方,就像其他人一样。”
本文首刊于《海峡时报》。
【本文由华侨银行呈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