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用一个字来形容这次的巴黎奥运会采访,那无疑是“累”,但如果可以重新选择,我还是会毫不犹豫地接受这项任务,毕竟和运动员一样,报道奥运会的机会,或许一辈子只有一次。
本以为新加坡只有23名运动员参加巴黎奥运会,比起三四百人参加的东运会和亚运会,工作会轻松许多,但原来是我太天真,每天得写不少稿件,而且一般上都超过一则新闻主文。加上巴黎和新加坡有六小时的时差,我必须在更短时间内完成工作。
有时候碰到两场重要比赛在巴黎时间下午同时进行,我真切地感受到心跳加快,紧张到连电脑、手机都被手心的汗给浸湿了。
最“要命”的还是在马赛报道我国水翼风筝板小将墨士廉比赛的那几天。比赛持续被天气干扰,不是减少、延迟就是在接近截稿前突然宣布取消比赛,让我们措手不及,稿件改了又改。因为这是奥运会帆船赛的新项目,大家都还在摸索很多规则,即便是帆船媒体室的工作人员,也会在传达错误信息后再进行纠正,感受到了什么叫“兵荒马乱”。
庆幸的是,新加坡媒体同仁都很友善,大家互相帮助。你分身乏术,运动员采访录音我传给你;你来不及填饱肚子,我帮你打包,完全没有所谓的恶性竞争。为了照顾彼此安全,我们也尽量结伴同行。我特别要感谢的还是《海峡时报》的一名女记者,她愿意在我临时得出发前往马赛时,暂住在她的酒店房间一晚。
地铁站内累得蹲下 法国警察关心问候
我自认不是一个写稿快的人,更喜欢慢工出细活,所以对于每天最终都能顺利完成任务,还是挺惊讶与自豪的。
虽然有时真的忙得有点喘不过气,一度还因为在大太阳底下走太久而开始听不见声音,在地铁站内累得不禁蹲下引来法国警察的关心问候,但这次的巴黎奥运会采访真的获益匪浅。不仅能近距离看到不少大咖运动员,还能见证我们自家运动员拼尽全力、真情流露,更有机会到新加坡驻法国大使符秀丽的官邸和她做专访,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经验。
不过,我还是很高兴长达16天的“人肉打字机”生活终于结束,现在要到瑞士登山放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