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项热韧性指数显示,全球30个城市对抗热浪影响能力排名,新加坡仅排第19。三个北欧城市芬兰赫尔辛基、丹麦哥本哈根和瑞典斯德哥尔摩位居前三。
第一太平戴维斯(Savills)于星期五(7月26日)发布最新城市热韧性指数(Savills Heat Resilience Index),排名较高的城市更能应对极端高温的风险及高温对居民的影响。
这项指数评估了30个全球城市面对极端高温的风险及其抗热能力。指数考虑了城市的历史最高温度、最高温与夏季平均高温的差异,以及去年超过30摄氏度的天数,并将这些数据与第一太平戴维斯的城市韧性指数报告中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评分进行比较。
在亚太地区中,日本东京和香港排名前10,分别位居第四和第10。新加坡则仅排名第19。
排名最后的城市分别是孟买、迪拜、利雅得和开罗。
第一太平戴维斯全球研究部总监托斯特文(Paul Tostevin)在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解释,本地属于炎热热带气候,温度大部分时间超过30摄氏度,因此排名较低。但本地最高温度仅比平均最高温高出10摄氏度,气温相对稳定。欧洲各国排名较高,与地理位置有关,此外它们公平且不断改进的ESG政策也帮助居民减轻了极端天气的影响。
报告指出,即使排名靠前的城市也面临风险,对于那些没有耐热设计的建筑物,热浪尤为危险。相反,经常出现超过30摄氏度高温的城市可能广泛使用冷气机,更适应炎热天气。然而,贫富差距可能使得一些居民没有冷气机来降温。
第一太平戴维斯地球部总监卡明斯(Chris Cummings)说,当局在规划大型改造计划时应考虑城市热量问题,尤其是涉及增加城市密度的项目。在公园或水体附近的地段常因土地价值较高,而密建高楼,较凉爽的空气因此更难进入城市内部,解决方法是在建筑高度和城市透气性当中取得平衡。
托斯特文说,过度热量会加剧空气污染,增加野火和洪水风险,削弱城市居住、工作、娱乐以及作为投资和商业扩张地点的吸引力。
此外,房地产业主也会面临两种高温风险。首先是确保资产能适应气候变化,能源使用符合未来法规。其次,过度热量会损坏建材。若忽视这两点,资产价值会降低,甚至可能成为“搁浅资产”(stranded asset),即资产因外部变化而失去价值或无法在预期经济寿命内获得投资回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