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在社区内及早发现和帮助出现轻微抑郁症状的年长者,本地七家医疗和社会服务机构展开三年计划,合作研发人工智能筛查工具,并设计针对这类年长者的社区干预计划。

轻微抑郁症状并非抑郁症,也不能视为临床疾病。这些症状指的是在至少两周内持续出现两种或以上抑郁相关症状,包括心情低落、无法集中注意力、体重大量增加或减少等。

相比确诊抑郁症的年长者,出现轻微抑郁症状的年长者往往难以察觉自身问题。

为此,南洋理工大学李光前医学院、南大计算机与数据科学学院,国立健保集团综合诊疗所、心理卫生学院、飞跃社区服务、社服机构Club HEAL以及连氏基金会,合作展开为期三年的研究和试行计划。

合作方将创建一个能通过语音识别年长者是否有抑郁症状的人工智能工具,以发现年长者的早期抑郁症状,并为他们制定一套系统化的社区干预计划,改善情况。

延伸阅读

国大研究:年轻时多吃水果 年老时不易抑郁
国大研究:年轻时多吃水果 年老时不易抑郁
本地成立新人工智能医学中心 让就医过程更简单流畅
本地成立新人工智能医学中心 让就医过程更简单流畅

南大李光前医学院助理教授(临床实践)李永胜在媒体分享会上指出,新加坡约有3.8%患有严重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的年长者,目前也有相关社服机构为他们提供支持。但出现轻微抑郁症状的年长者往往被忽略。

他指出,本地估计有13.4%的年长者有轻微抑郁症状,而他们在一年内患上抑郁症的可能性比其他年长者高出五倍。

正如血液和粪便样本能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声音的声调、声律和音色等变化也能反映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工具研发完成后,有望成为现有临床筛查工具的有力辅助。

研究从今年8月开始,并会进行至2027年7月。其间,研究团队将招募55岁及以上者参与实行计划,并收集至少630个声音样本。

团队也会制定一套为期24周的心理教育计划,让募集的年长者参与,并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