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区医疗机构推行“中心—分支”创伤护理模式,根据伤者位置和伤势,将他们送往资源最充足的“中心”陈笃生医院创伤中心,或先到附近“分支”医院,接受初步救治,再转送创伤中心。

如此一来,可优化资源分配、加快反应时间,有助于降低死亡率,并提升整体治疗效果。

这个由陈笃生医院主导的“轮辐式”(hub-and-spoke)创伤护理模式,专为中区(central region)约320万人口设计,目标是整合资源、推动区域化创伤服务,提高整体应对效率。

陈笃生医院创伤中心是整个模式的核心,具备最完善的设备和资源;中区内其他医院则负责就近处理伤患,并在需要时转送重伤者到陈笃生医院,构成高效的创伤护理网络。

陈笃生医院隶属国立健保集团。集团中部地区创伤医疗服务主管张立胜兼任助理教授日前受访时说,过去,创伤伤患通常会被送往最近的医院,但这些医院未必具备处理创伤的能力。

延伸阅读

首届创伤预防大会 汇聚多方协力制定蓝图
首届创伤预防大会 汇聚多方协力制定蓝图
国大医院设创伤中心 加强护理与创伤预防
国大医院设创伤中心 加强护理与创伤预防

他说,新护理模式的独特之处,在于伤患的“双向流动”。意思是,如果伤势允许,最好能直接送往创伤中心;如果情况危急,则会先送到最近的医院进行初步处理、稳定情况,再转送创伤中心接受进一步治疗。

他解释,这并不表示“分支”医院不好,而是要处理严重的创伤伤患,需要非常完整的资源,不只是医生,还包括护士、设备和康复资源等。

“因此,伤患情况一旦稳定,便可转至‘分支’医院,它可能是靠近伤患住家,或他们较熟悉的医院,继续接受康复治疗。”

张立胜说,如果不将情况稳定的病患转送到其他医院,陈笃生医院创伤中心可能因过度负荷,影响整体治疗质量。

他提到,本地创伤外科医生人数屈指可数,全国仅约八名。因此,陈笃生医院正积极培训有意参与创伤护理的医生、护士和其他医护人员。

他说,创伤护理不是光鲜亮丽的工作,伤者一般情况严重,治疗结果也往往难以预测,医护人员须具备一定的素质。“我们希望陈笃生医院能成为全国创伤护理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