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种族、宗教或母语,超过八成受访者认为国籍是构成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并会优先视自己为新加坡人。对有宗教信仰者而言,则有超过七成觉得宗教在身份认同中至关重要,略高于上一轮的调查。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新加坡政策研究所,于去年4月至8月通过面对面问卷,收集约4000名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关于种族、宗教和语言的看法。
政策研究所星期三(8月20日)发表题为《新加坡人的宗教身份认同与习俗》(Religious Identity and Practice among Singaporeans)的工作论文。之前两轮类似调查在2013年和2018年进行。
整体而言,影响受访者身份认同的因素,依序为新加坡国籍、宗教、最常使用的语言、种族、官方母语,以及家庭原籍国。
报告指出,各年份调查均显示,跨越不同年龄、性别、种族、宗教、教育背景,或收入水平等的受访者,大多把国籍视为新加坡人身份认同的重要或最重要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年轻人,年长者普遍对国籍的认同感更强。调查显示,65岁以上受访者中有40.3%觉得国籍是身份认同中最重要的部分;51岁至65岁为36.8%;36岁至50岁为32%;18岁至35岁则为25.1%。
以教育背景来看,受访者中拥有大学文凭或更高学历的人,更强调自己的国籍认同(34%)。
在宗教方面,61.1%的受访者视宗教为他们身份认同的重要或最重要因素。不过,若只聚焦于那些拥有宗教信仰的人,这个比率就大幅增至73.7%。
“比起其他宗教信仰者,信奉回教的受访者更可能认为宗教对他们的整体身份认同‘非常重要’(59%)。同时,年龄较大、教育程度较低,或收入较低的受访者,也更倾向于觉得宗教在整体身份认同中是‘重要’或‘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