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台湾文学奖金典奖公布入围名单,旅居台湾的马华作家马尼尼为凭《我生来是夏天》入围。
本届金典奖共有225件作品参赛,最终30件作品入围,涵盖小说10件、非虚构书写九件、散文六件、诗集四件及绘本一件,评审由八位作家学者组成,分别为黄丽群、童伟格、陈佩甄、杨富闵、潘家欣、洪广冀和利格拉乐·阿𡠄。金典奖设年度大奖一名,奖金为100万新台币(约4万3000新元,1新元约合23新台币,下同);金典奖七名,每份奖金15万新台币;鼓励首次出版文学作品的蓓蕾奖三名,每份奖金15万新台币;所有得奖者都获奖座。
金典奖2025年首次免去国籍限制,原籍马来西亚、旅居台湾的马尼尼为以《我生来是夏天》首次入围。
马尼尼为既写作,也画画,风格锐利,直抒生活中的毒辣观察。身在异乡,苟活台北,她的作品如《带着你的杂质发亮》,描写了一名外籍女人的生活经验,包括对画画与猫的炽烈热爱,以及成家、生育等“女性天职”的挣扎。对身份与归属的孜孜叩问,也在《故乡无用》中体现。
对异乡书写的肯定
在赤道夏天成长,马尼尼为因为念美术系的缘故,来到冬冷夏湿的台北生活。气候文化的差异,让她强烈意识到自己对阳光的渴望,对原乡母亲的思念,以及养猫带来的慰藉与力量。
面对异乡生活现实的困顿或阴郁,她始终以画和诗文汇聚热能,与寒冷与萎靡对决。她以新作《我生来是夏天》,记录马来西亚家乡的浓绿油棕树林,成群黑壮的乌鸦,生命力强韧的母亲,发烧就泡在河水的自信马来少年等等。热带斑斓万象的生活色彩,带来穿透纸页方块字的热辣力量。
这次入围,恰如对马尼尼为异乡书写的肯定。她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这个奖一直要求台湾身份证才能报名,多年来她在台湾出版,都无法出现在这个舞台上。这是她写作十多年来首次报名金典奖,也首次入围这个“台湾人”的奖。
“我身为一个没有身份证的人,算是‘少数族群’吧,没有去抗争过这些,能报名就报,不能的,也就认命。因为‘身份’而没法和同一块土地上的写作者获得一样的待遇,在文学、艺术上是最矛盾的一件事,今天这个奖开通了,但还有很多没有。”
但她也认为,身为创作者,不管有没有补助,有没有得奖,也是一样在写。差别是生活过得好不好,有没有钱容许无忧创作。创作其实是一件复杂的事,背后牵连着身份、政治,但是能够误打误撞在台湾写作,光看所获得的,不看那些无法获得的,已经不枉此生了。
金典奖复审记录中提到,童伟格认为《我生来是夏天》全书看似毫无经营,其中节奏却具备音乐性,用重复的句子把整本书的结构串连,更介绍读者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值得推荐。黄丽群则表示这样的文字会持续地让读者感到被敲击,且深具辨识性。
展现文学创作的多样性
本届其他入围作品,包括刘克襄《流火:鹿野忠雄的台湾养成》,夏曼·蓝波安与子女共著《黑潮亲子舟》,阮庆岳《一千颗星星在跳舞》,李佳颖《进烤箱的好日子》,许恩恩《在女与公之间》。
评审团认为,本届入围者既展现当前文学创作的多样性,也反映跨越各种形式与框架的文学性,呈现不同世代的创作者所开创独特的文字空间。“作家们在众声喧哗的文学环境中仍持续累积并有所突破,中生代作家表现尤为稳健,多年历练厚积薄发,且依然保有旺盛的企图心,让人得以纵向观察其持续精进的脉络。”
他们也注意到创作者既“破坏”又“建立”的双重性,勇于挑战既有框架,并在文字与意识的交错中开拓边界。这些作品无论在语言运用、形式探索,或是对当下社会的批判思考,都呈现强烈的时代性,除了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社会处境与历史记忆的深刻回应。作家们一方面大胆拆解既有风格、个人视角与叙事结构,另一方面又致力于再造文字世界和抽象意识的表达,构筑充满活力的文学景观。
金典奖最终得奖名单预计在11月初公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