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找美食推荐,现在线上线下管道很多,大家自认美食家,你一言我一句,最近一名TikTok博主点评某些米其林小贩“难吃”,便在网络掀起讨论

美味是主观的,你喜欢的未必我欣赏,这也是为什么各大美食指南或排名,总有褒贬,但它还是具一定参考依据。

社媒年代,美食探店视频刷了一个又一个,出国旅游前可查阅各种攻略或去问ChatGPT。最近我喜欢看一种美食视频内容,主持人和厨师一问一答,喜欢去哪里吃夜宵、最喜欢的咖啡座或酒吧等,简单一两句说明原因。尤其要出国的话,这类厨师带路的内容,感觉更亲切真实。

近期看到新加坡旅游局在官方IG社媒上推出“Where Chefs Eat”系列,由新加坡厨师介绍他们平日喜欢去哪里吃。

米其林二星摩登印度料理餐馆Thevar餐馆主厨迪瓦(Mano Thevar)推荐的不是自家餐馆,而是南华昌鱼头炉的鱼头炉和虾酱鸡、龙记的螃蟹米粉以及D.Bespoke的鸡尾酒。

延伸阅读

烹饪书是一家人味蕾的记忆
烹饪书是一家人味蕾的记忆
从两块叉烧与厨师对话
从两块叉烧与厨师对话

Belimbing餐馆主厨廖介铭则在视频里,分享他爱吃金隆大厦煮炒店New Station Rice Bar的咸蛋鸡饭和啦啦汤,黄金熟食中心的Bau Mak鱼汤,以及竹脚小贩中心Generation Coffee Roasters的咖啡。

旅游局向来都会跟新加坡厨师合作,这次由厨师推荐美食,增加看点和权威性。

旅游局市场细分营销与旅游体验署长林淑玲说:“新加坡餐饮界的发展反映多元文化,这个社群有创意,有热情。厨师的美食介绍和对食物的评价,更具‘分量’。通过他们对本地美食的介绍,能让海内外食客更了解新加坡饮食文化。”

廖介铭也认为,厨师担任所谓美食兼旅游宣传,相当称职。“我们的味觉比较敏锐精细,可以发掘一道菜肴中细微的层次。在这行,厨师对食物总充满好奇,也乐于分享。”

现代厨师宛如网红,就如当年电视烹饪节目把厨师捧为明星厨师一样。

廖介铭坦言,这样的“网红”身份已是工作一部分,即使他自认性格内向,但也抱着开放心态。他指出:“每一道美味佳肴,背后都包含厨师的努力和心血。与更多人分享,能让人看到厨师的技艺和付出。”

比起网络上的唇舌战,或一句“好吃、不好吃”就为美食下定论,以专业身份分享同行的料理,让人觉得这些美味更有温度,吃起来印象更深刻。

▲IG:@yimin.evely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