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看了一部台湾剧《我们与恶的距离》(第一季)。在善与恶的边界上,精神疾病往往被简化为“危险标签”。看完这剧,更是深感社会对思觉失调症(schizophrenia,又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误解与偏见。剧中李大芝为“无差別随机杀人案”加害者李晓明的妹妹,因患有思觉失调症的哥哥犯罪而被迫改名、放弃学业,她的孤立折射出犯罪者家属承受的耻辱与痛苦。
另一条旁线里的应思聪,同样因思觉失调症被贴上“定时炸弹”的标签。公众出于恐惧避之不及,却往往忽略了他同样渴望理解与支持的心声。两名患者及其家属的经历,揭示了社会在对待精神疾病时,既缺乏同理心,也缺少具体的帮助。
将视角投向本地,新加坡心理卫生学院在2022年展开的“心事:心理健康素养研究”(Mind Matters: A Study of Mental Health Literacy)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抑郁症和强迫症等疾病的认知度有所提升。但人们对精神分裂症的认识和理解还是不足,许多人仍然希望与精神分裂症患者保持社交距离。通过传播正确信息的剧集与负责任的媒体宣传,人们可能会获得新的视角与思考,从而打破对不熟悉疾病的成见,增进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理解与接纳。
剧中还反映出媒体的双刃效应:若只为收视率或点击率而放大恐慌、暴露隐私,就如同对当事人进行变相伤害。作为信息的接收者,我们更需培养媒体识读力,不被片面报道左右,也不轻易贴标签。剧中透露的信息是,当人们愿意放下偏见,聆听彼此,或许就能看到灰色地带隐藏着的人性温暖。当人们谈论精神健康时,不能仅关注症状,更应关注个人;支持不应只是同情,而要成为社会的共同责任。唯有倾听与陪伴,才能化解歧视,让每个人的声音都被看见、被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