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八年,义顺组屋居民李凯文(化名,35岁)的楼上邻居,常在清晨和晚上发出噪音,包括小孩蹦跳及搬动重物的声响。李凯文多次与邻居交涉但未果,五年内更报警约20次,也尝试纠纷调解,却始终无济于事,出于无奈考虑搬家。
在人口稠密的组屋区,邻里噪音是居民的噩梦。建屋发展局接到的邻里噪音投诉,从2019年的每月平均400起,激增至2021年的每月3200起。新加坡社区调解中心(Community Mediation Centre)调解员周幼恭,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解释,疫情期间更多人待在家里,听到未曾听过的声音,心情抑郁时都成了难忍的噪音。
新加坡最普遍的噪音投诉包括:装修、拖拽家具或物品掉落、摔门窗、孩童玩耍或婴儿哭闹、以及电视和卡拉OK的声响。
周幼恭说,即便无法和邻居私下解决噪音纠纷,也不宜直接诉诸仲裁庭。他建议当事人到社区调解中心,解释自己的情况,并在调解员的引导下达成共识。周幼恭说,成功和解的机会高达80%。
为正视本地邻里噪音问题,国家发展部兼外交部高级政务部长沈颖,今年3月宣布成立邻里噪音社区咨询小组,以规定社区中可接受的噪音水平、什么是不合理的行为。这能让看法不同的邻居更好地沟通,也帮助邻里纠纷仲裁庭调解。小组6月展开公共咨询,征集公众对噪音问题的看法,预计今年结束前向国家发展部和文化、社区及青年部提交建议。
领导小组的新加坡行善运动总干事袁国栋博士说:“对于噪音是否过量,新加坡人往往以自己能否忍受来决定,而不是按噪音达到什么分贝的科学角度来衡量。”
《联合早报》记者日前展开调查,给公众播放三种最常在家听到的噪音(装修、拖家具、和音乐声),发现大家最不能忍受的还是长时间的装修噪音。
所幸长期接触邻里噪音通常不会造成听力问题。黄廷方综合医院听力学主任李则宗博士告诉《联合早报》,多数邻里噪音低于85分贝的危险音量,不会给耳朵内的毛细胞带来过多负担。
但李则宗提醒,研究证明噪音污染会影响情绪和睡眠,缩短工作时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降低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也有研究发现邻里噪音可引发心血管疾病,这类研究的设计相当复杂,结论还需谨慎看待。
李则宗主张在环境中添加好听的声音,覆盖难以接受的噪音。方法是用想象力进入“声音泡沫”,难忍的噪音就不会这么明显。
小鸟、雨水、海浪等发出的舒适声音可在YouTube和各类手机应用上找到,如白噪音应用White Noise Lite。公众也可购买专为音乐治疗打造的播音机,内存特别录制的舒适声音;或能播放音乐的“声音枕头”,在噪音环境下有助于入眠。
李则宗说,播放声音的类型不重要,让人放松心情即可;听时不要特别注意声音,应被动聆听;舒适声音的音量不必盖过噪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