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走势不明朗,科技行业纷纷面对裁员的压力。内政科技局期间却继续扩充人工智能人才库,半年内新聘60人,允许灵活办公,并鼓励研发人员试错改进,打造更多技术便民。
配合成立五周年,内政科技局首席创新官、首席云计算工程师兼xCloud总监黄平阳(51岁)日前接受《联合早报》采访,分享如何应用人工智能提升内政团队运作效率,招揽和留住人才。
黄平阳说,人工智能存在多年,只是没被太多人熟知,直到两年前ChatGPT横空出世,才真正颠覆世人对人工智能的看法。如何善用愈发便利的人工智能技术,方便公众的日常生活,是他与团队努力的方向。
他举例,团队正在针对民防行动中心“995”的作业模式进行研究,探讨如何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活用语音转文字的功能,直接把接线员与求助者之间的交谈转为文字,以缩短应变时间和加快救援行动。“来电者可能紧张,无法准确说出具体信息,这时人工智能可帮助拼凑现有信息加以指引。接线员也不用花时间打字和搜索,他们可以更快地调派救护车,争取宝贵时间。”
不是每次研发都成功 鼓励年轻同事勇于试错
黄平阳说,不是每一次的研发都会取得成功,他倡导在失败中前进(fail forward)的文化,鼓励年轻同事勇于试错。他说,如果没吃过败果,可能是研发产品时没突破极限,用了最简单的方式。
谈及人工智能应用在内政团队时面对的挑战,他指出,人工智能发展迅速,几乎每隔几周就会出现新技术,有鉴于此,从研发、测试到获官方授权使用的过程不应花费太多时间,否则赶不上趋势。数据中心的持续扩大,购置更多冷却系统、开发适合东南亚国家的大型语言模型、与新兴科技企业多交流,也是迎合人工智能不可缺少的重点。
黄平阳于2020年加入内政科技局,曾在国内外企业任职,也创办过网络安全初创公司。他在创业后才意识到自己不是生意人,发现自己更爱搞科技产品,心想在履历增添新领域的时机已成熟,于是加入内政科技局的团队。
截至11月已增聘60名人工智能专才
他坦言,这几年确实很难留住人才,尤其是公共领域。科技巨擘开出的薪资更诱人,但内政科技局还新,相信能凭活力和坚定的使命,招揽和留住有理想、愿奉献的人才。“内政团队有许多机构,无论是建筑设施、车辆船艇、无人机等硬件,又或者是数码和法证,都有人工智能专才发挥所长之处,我想这是我们的优势。”
内政科技局在今年6月推出人工智能运动(HTxAI Movement)以来,截至11月已经增聘了60名人工智能专才,其中包括工程师、产品经理、用户体验(UX)或用户界面(UI)设计师等。接下来几个月,人工智能队伍将进一步扩充至160人,并在明年底把团队人数增至300人。
“海归”加入内政科技局 志在研究机器人
自动化和无人系统专业研究中心工程师(机电一体化)林明汉(29岁),是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留学的“海归”。回国前,他在帝国理工学院当了近两年的研究助理,分析蜻蜓捕食时飞行的习性。
林明汉在受访时说,当初加入内政科技局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他想回家。他说,在职业展接触到内政科技局,见识到机器人原来可以应用在新加坡各处,令他萌生兴趣加入。
“相较于学术界,我更喜欢研究机器人。我想我会怀念英国的下午茶时光,在英国你能独立完成研究,但在内政科技局就需要团队协作,两者有点不同。”
对于人工智能技术,林明汉指出,市场有许多方案,但要怎么适配到内政团队的工作上,就得经过多轮测试。他认为,机器人可用于取代那些枯燥、肮脏和危险的工作,但人类还是要把关,无论是在研究或应用方面。
今年7月至11月底,内政科技局收到逾4500份人工智能相关岗位的申请。局长曾灿说,内政科技局工种和职责各不相同,团队旨在掌握广泛的科技技能,为内政团队提供支持。“有鉴于此,只要不与特定工作范围冲突,不妨碍做好本职工作,我们会给予Xponents(内政科技局人员)灵活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