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义工的态度,和我以前工作一样。既然要做,就要敬业乐业,做得开心。”
77岁的陈霞影告诉《联合早报》,她早年居住在中峇鲁,对1961年河水山大火的历史历历在目。那场大火烧毁数千人的家园,也成为新加坡公共住房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我很清楚当时的情形,所以退休后看到建屋发展局招募义工讲解历史,就立刻报名了。”
她的第一份义工任务是担任展览讲解员,向访客介绍建屋局的成立背景,及新加坡组屋的发展历程。
身为新加坡人,她为我国组屋发展与“居者有其屋”的理念感到自豪。她认为,这不仅是一份传递历史的工作,更让她以亲历者的视角,连接新一代居民与组屋发展的故事。
后来,陈霞影被派往多个新市镇担任社区导览员,包括榜鹅、比达达利、登加等。
近几年,她参与建屋局“温馨我家”(MyNiceHome)路演活动,走遍全岛各地,为新居民介绍社区环境、交通网络、学校与公共设施,并讲解相关政策与福利。
陈霞影加入建屋局义工团队已有13年。今年7月,她获颁建屋局首次设立的最高级别奖项——“邻里之友(钻石奖)”,以表彰她长期在社区的积极参与和贡献。
陈霞影说,每接到一个新的导览任务,建屋局都会先给义工一份简报,简单介绍区内的基本情况,例如组屋的房型和设施,让义工先熟悉内容,才能更好地向居民介绍。
“每个组屋区虽然看起来大同小异,但各有特点,所以我们在执行任务前,都要花一两天认真学习。”
退休前,陈霞影在一家私人企业从事贸易与会计工作。谈及义工与职场工作的差别时,她说,两者虽然性质不同,但都需要用心做。
对比达达利社区印象最深刻
问及印象最深的社区,她毫不犹豫地提到比达达利。“那里以前整片是坟场,如今发展成现代化住宅区,焕然一新。我对新加坡人能够放下传统避忌,展现出开放、现代的思想,感到很欣慰。”
对她而言,义工工作的最大意义在于与居民建立联系、传递信息。家人对她的义工之路十分支持,同时也提醒她量力而行。
她说:“我会注意体力,但只要身体还行,我会一直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