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新加坡食品局要更新我国的农产目标和食品策略,受访业者认为,挪后目标时间较实际,可为农场提供更多时间进行技术提升和转型。学者则认为,在全球化意愿消减、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当局要在农产领域建立全球合作伙伴关系,有助于保障我国的食品供应。

食品局局长陈志荣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全球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加,包括气候变化、供应链中断、动物疾病和全球疫情等,因此新加坡不断致力于强化食品保障策略。

他指出,我国2019年提出“30·30愿景”后,全球形势的发展改变整体的食品保障环境,本地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受波及。基于能源成本波动、全球对垂直农场和替代蛋白领域的投资,以及本地这些年积累的农业经验,当局决定更新本地的农产目标,以贴近现实,更加可行。

产销是否对接对于农场的成功至关重要,因此当局将持续从供需两头推动产销对接,以支持本地农场发展。陈志荣举例,食品局会为农场提供适合的技术方案,并配备团队提供个性化技术咨询。

他透露,政府也在探讨建造多租户设施,让各农场通过集中共用设施与共享服务,降低成本和监管障碍。当局也与主要采购方同新加坡鲜农总会合作,努力扩大本地农产品的销售。 

延伸阅读

我国更新粮食安全策略 应对气候地缘风险
我国更新粮食安全策略 应对气候地缘风险
11项目获食品局4200万元资助 推动未来食品和食安领域创新
11项目获食品局4200万元资助 推动未来食品和食安领域创新

业者:盼政府方向稳定 持续扶持农产业者

渔夫之家(The Fish Farmer)总裁王典宝受访说,政府理解要达成“30·30愿景”有挑战性,将目标挪后至2035年,可为实现目标争取更多时间。

对于多租户设施,他会考虑入驻,因为通过共享资源可降低成本,也无须花费太多精力办理执照等手续。但他建议,应分阶段落实这些设施,先建造小型部分以确保运作顺利,再逐步扩展。

除了进行大型和长期研发,他希望政府推出更多应用型研发,引入国外的优秀技术,并且跟业者紧密合作。

新加坡创新鱼菜共生科技农场(Singaponics High Tech Farm,前身为Nippon Koi Farm)业主白振成也认为,更新目标是务实和可行的做法。

他说,本地农场必须具备高科技和高产能、颠覆传统农业的模式,并超越邻近国家的设施水平,但自动化和机械化建设需要时间。我国政府并没有放弃目标,只是延后实现时间,更符合实际情况。

他以自家经验指出:“我们从养殖观赏鱼转向食用鱼,再到高科技垂直农场,农业需要时间演变和提升,每次转型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和精力。旧的农场已经退出,林厝港的大农场也需要时间调整,延长时间可以让农夫提升能力。”

对于把与国外合作伙伴列为新支柱,白振成认为这是必然趋势。他希望,除此之外,政府也协助本地农场提升技术、将产品推荐给消费者和餐厅、增加农场及农产品的曝光率,具体解决农场面对的困难。

白振成认为,建设多租户设施的模式是正确的,但其他条件也是关键,如租金、水电费、合约期限等。

专家:策略调整必要且可行 多租户设施推动都市农业发展

新加坡国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主任周维彪教授告诉《联合早报》,当局以建立全球合作伙伴为支柱体现了当局应对全球环境变化的思路。无论是长期或短期目标,新加坡仍须高度依赖进口,因此稳定外部食品供应对于提升国家食品韧性非常重要。

他指出,随着全球化意愿消减和保护主义抬头,许多国家不再像以前那样积极参与全球化贸易,而更倾向于保护本国利益,这给新加坡的食品韧性带来挑战。过去几年的一些事件表明,与战略合作伙伴达成并履行协议,可保障关键食品的供应。

至于政府在探讨建造多租户设施,周维彪认为,这有助于缓解初创和小型农产业面临的两大困难,即前期资本投入以及同供应链伙伴建立联系;一旦这些农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才可实现独立运营。周维彪也是国大贝索斯永续蛋白质研究中心代主任。

共和理工学院应用科学系高级讲师颜应成说,新加坡调整农产目标,重点放在纤维和蛋白质领域,这是更务实聚焦的调整。原定的“30·30愿景”受限于土地稀缺和高昂运营成本,只有部分项目取得成效,将目标延长五年,为建设基础设施和采用适合本地气候的技术争取了时间,也可确保资源投放更具成效。

他认为,推出多租户设施可降低资本支出和运营成本的入行门槛。共享设施、物流和加工资源可创造规模经济效益,同时促进农场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将技术供应商和业者集中一处,还可形成充满活力的行业集合群,提升本地农场的商业可行性,推动都市农业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