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食品局拨款4050万元给两个研究项目,以开发创新方案提升农业种植和水产养殖质量,加强我国的食品安全。

国防部兼永续发展与环境部高级政务部长扎吉哈,星期三(11月5日)为第四届全球农业食品科学研讨会(Global Agri-Food Scientific Symposium)致辞时,宣布以上消息。资助款项来自新加坡食品故事科研计划第二阶段的资金。

获得拨款的项目是种子创新中心(Seed Innovation Hub)计划。项目获得2200万元资助,旨在整合本地的品种培育研究,并在其他机构与企业支持下,整合为一项旗舰农业项目。

种子创新中心推动本地的育种策略,重点研发高质量和具优势的种子,提升农作物的生长、产量和营养价值,特别是针对热带气候和受控环境农业。

计划还拓展到传统作物,涵盖有市场价值的果类作物,例如辣椒、茄子、黄瓜和苋菜等。通过高效的育种方法和与业界的合作,加快植物遗传改良的速度,优质种子和作物有望大规模应用,进而提升食品安全。

延伸阅读

我国更新粮食安全策略 应对气候地缘风险
我国更新粮食安全策略 应对气候地缘风险
11项目获食品局4200万元资助 推动未来食品和食安领域创新
11项目获食品局4200万元资助 推动未来食品和食安领域创新

负责计划的新加坡国立大学理学院生物学系周福添副教授说,在冠病疫情时思考如何帮助农民转型进入都市农业,并在过程中发现大多数种子来自国外,适合室外种植,不适合室内环境。因此他决定提升农场产量和作物价值,不仅要优化种植流程,还需要改良蔬菜本身,让口感更独特、好吃、更营养健康,从而提高消费者购买意愿。

通过利用现有技术例如“快速育种”来加快育种周期,蔬菜从种子到种子的周期,从一年一次缩短到四个月,可在一两年内完成原本需要六七年的育种和纯化过程。周福添指出,另一项技术是全基因组选择,通过分析植物基因组,即使在种子阶段也能预测其特性和外观形状,按照需求定制植物结构和品质。

本地亚洲鲈鱼生产项目获1850万元拨款

另一项获得1850万元拨款的是水产科技园(AquaPolis R&D Programme)项目,通过育种、营养和疾病管理,提升本地生产的亚洲鲈鱼质量,同时降低生产成本。

根据早前的研究成果,这个项目将通过选择性育种,培育出高质量、抗寄生虫的鱼苗,并降低死亡率。结合疾病管理和先进的饲养策略等综合方法,提升本地亚洲鲈鱼的营养价值,使它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项目负责人之一淡马锡生命科学研究院的理查勒布歇博士(Richard Le Boucher)受访时说,项目在2022年开始构思设计,并会在本月启动,为期三年,团队了解渔场业者面临的关键问题,希望通过创新方案帮助水产养殖业者,改善渔场的条件。

勒布歇指出,业者面临的首个问题是鱼类疾病和不同病原体;第二是市场与鱼品质,如何增加鱼的Omega-3脂肪酸;第三是应对新的病原体,就是寄生虫。另外,饲料的价格也是业者关心的问题。

这个项目延续早期海水养殖中心(Marine Aquaculture Centre)启动的育种计划。勒布歇指出,育种计划需要不断更新、想要改良哪些特性。例如,若问题是疾病,就调整原来的育种计划,生产对寄生虫或特定疾病有抵抗力的鱼。

国防部兼永续发展与环境部高级政务部长扎吉哈(左)出席第四届全球农业食品科学研讨会,他在现场参观各类农业创新方案,深入了解最新科技应用。(陈斌勤摄)
国防部兼永续发展与环境部高级政务部长扎吉哈(左)出席第四届全球农业食品科学研讨会,他在现场参观各类农业创新方案,深入了解最新科技应用。(陈斌勤摄)

扎吉哈致辞时说,新加坡培训了200名研究科学家和工程师,包括研究生和行业专业人士。这为农业食品领域培养了强大的本地人才劳动队伍,为未来数年推动行业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超过60项行业合作,新加坡也在培养和行业紧密相关的研究能力,这些合作能够把研究成果转化成商业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