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稿:共享脚踏车成时尚 城市出行共享经济大饼

字体大小:

中国特稿

随着中国移动通信网络环境不断改善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通信、移动支付、移动出行等应用爆发式增长,‘互联网+生活’的社会经济模式初具规模。赶上‘互联网+’创新创业浪潮的‘共享脚踏车’自去年4月进入市场以来,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城市带动时尚出行热潮,各大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持续扩大投放脚踏车数量。据报道,截至今年1月底,各企业单单在广州投放的‘共享脚踏车’数量,总数超过10多万辆,由此衍生的随意停放、违规骑车、恶意损坏脚踏车等等问题,严峻挑战中国城市管理的智慧。

人人脚踩脚踏车在北京长安街蜂拥而过的画面,曾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的标志性都市景观,如今借助于现代科技移动平台,曾经的“脚踏车王国”又兴起两轮上路的时尚风潮。

以广州市街头为例,橙色摩拜(Mobike)、黄色ofo、蓝色小蓝单车,蓝色小鸣单车几个月来横空出世,形成一道由“共享经济+移动互联网”拼凑而成的现代生活风景线。地铁站出口处,各色脚踏车排列任人挑选;上下班时间,打扮时尚的男男女女骑车穿梭于公路;在珠江边的绿道上,大叔大妈齐齐骑车锻炼身体。

不同于过往的公共脚踏车,共享脚踏车采取“扫码开锁、随停随走、微信支付”的营运方式,不用办卡、不用找车桩,走到哪儿骑到哪儿,骑到哪儿停到哪儿,停到哪就放在哪儿,无须在指定地点租还车。

记者体验:十分方便

在一个冬季降温的早上,笔者亲身试骑了一下。先在手机上下载“摩拜单车App”软件并用微信支付299元(人民币,约60新元,下同)押金,之后在临江大道上挑选一部脚踏车,扫一扫车上的微信码,车子随即解锁。沿着珠江边上的绿道边骑车边看风景,凉风习习,十分舒坦。

因为骑术不精,笔者不敢在公路上穿行,只在“小蛮腰”(广州塔)、海心沙和珠江宾馆一带的绿道来回骑。一小时15分钟的路程,仅花费3元。在临江大道马路旁租车,在靠近“小蛮腰”的绿道归还车子,无须回到原点,十分方便。只是车子略显笨重,身材娇小者较难驾驭。

化解出行“最后三至五公里”难题

共享脚踏车随时取、随处还,作为休闲用途是个不错的选项,但许多专家与用户均指出,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补充,共享脚踏车问世的更大意义是解决通勤问题,特别是化解人们出行“最后三至五公里”的难题。

从事媒体行业的广州市民小叶是共享脚踏车的拥护者。他在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共享脚踏车用作短途出行工具正好,比如两三个公交车站的距离,或者接驳到地铁站等等,本来走路要15至20分钟,骑车10分钟内就搞定,“心情比走路还舒畅”。

小叶认为,共享脚踏车很好地解决公共交通工具“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尤其在灰霾较多的日子里,也可让拥车族认真思考是否该适当放下汽车,低碳出行。

摩拜希望缓减交通拥堵与环境污染

减少污染与低碳出行正是摩拜创办人胡玮炜创业的两大宗旨。她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多次表示,成立摩拜是希望“让脚踏车回归城市”,带动更多的人骑行,以缓减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胡玮炜最初的构想是:“希望我像机器猫小叮铛一样,当我想要一辆脚踏车的时候,我就能从口袋里掏出一辆脚踏车骑走。”

搭上中国创新创业的浪潮,胡玮炜的“叮铛梦”在2015年成真了。智慧共用脚踏车营运平台“摩拜单车”在2015年1月上路,同年底在上海试营运,并于2016年4月22日地球日当天,正式推出服务。之后,这个平台在短短九个月内高速成长,先后进入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成都、宁波、佛山、厦门以及武汉九个城市。

十万“铁马”怎么管

未来几年,共享脚踏车估计还会在更多中国城市推广开来。

据新华社报道,艾媒咨询发布的《2016年中国单车租赁市场分析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脚踏车租赁市场规模将达5400万元(人民币,下同),用户规模将达425.16万人,预计2019年中国脚踏车租赁市场规模将上升至1.63亿元,用户规模将达1026.15万人。

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各大企业持续扩大投放脚踏车数量。据报道,单单摩拜就在广州投放了九万辆脚踏车,ofo和小蓝脚踏车在今年1月底前的投放量分别是六万辆和五万辆。这意味着,至今年1月底前,广州至少有10多万辆共享脚踏车。

十万辆脚踏车,这支庞大的“铁马大军”,要怎么管?

城市管理面对“共享脚踏车”挑战

自去年4月问世以来,因共享脚踏车而衍生的诸多问题包括:随意占道停放、违规骑车、恶意损坏脚踏车、占用机动车道易酿成交通事故、脚踏车无路可走等等,这都给中国城市管理者带来新挑战。

据报道,摩拜脚踏车在上海的损毁率超过10%,ofo在杭州的损毁率近5%。经媒体频繁曝光的恶劣行为包括:上海市民在网络买了一辆二手脚踏车,后发现是喷漆伪装过的共享脚踏车;有市民将脚踏车锁上自己的锁以求“公车私用”;有的市民为免费使用而破坏脚踏车锁或者二维码,还有广州男子将脚踏车扔进珠江并拍视频上传网络。

最近一起发生在深圳的破坏事件更引发西方通讯社关注——南山蛇口湾厦新村有约500辆各色脚踏车被堆成两座三米高的“山丘”,很多车零件散落,损毁严重。

韩志鹏:国民素质跟不上“共享”步伐

广州市前政协委员韩志鹏接受本报访问时说:“这是国民素质跟共享精神不匹配的问题。”

韩志鹏指出,共享模式需要道德和法律两大支撑,当国民素质跟不上共享步伐时,各地政府更应尽快出台办法去规范共享脚踏车的使用,特别是规范骑行与停放脚踏车,那些蓄意破坏脚踏车的行为须受法律制裁。

黄石鼎:利益格局变化 国民素质受污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城市管理研究所所长黄石鼎则认为,这并非单纯的国民素质问题,根本原因是原有利益格局被打破,利益受损方用非文明手段向砸他们饭碗的新兴行业进行反击。

黄石鼎向本报指出,共享脚踏车企共同面对的主要对手是分散在城市各个角落的非法营运者,例如“摩的”或黑车等“拉客仔”。他分析称,地方政府已多次出击清扫这一类“灰色经济”行业,但总是扫不完,共享脚踏车的出现对它们的冲击非常大,势必遭遇强力反击。

黄石鼎说:“当利益格局发生变化时,它的反弹就是把它拆了、扔了,毁坏掉。我们经常怪罪市民的素质不好,跟这个关系不大,背后还是利益的冲突。”

黄石鼎进一步分析指出,用移动互联网来经营脚踏车,成本较低廉,但为了因应对手攻击而须做到“三防”(防盗、防摔、防破坏),那将大大增加企业的成本,竞争优势将逐渐消失。

官民商须共同维护共享模式

在利益格局中受挤压的包括出租车(德士、计程车)师傅。

好些师傅向本报反映,自共享脚踏车上路之后,他们的“起步价客人”减少了。广州出租车师傅翁先生说,“10块钱(起步价。人民币,约2新元)的客人虽然不是主力客,但有时候是挺好赚的,几趟10块钱入袋,可以吃几餐饭了。”

出租车师傅面对的另一难题是,广州很少脚踏车道,大批脚踏车和汽车抢道,一不小心可能碰撞。记者从白云机场打车到荔湾区,当车子开到老城区时,因为道路较窄,师傅一遇到脚踏车穿行或转弯就得慢行或甚至停车。他不耐烦地抱怨:“马路那么窄,又没有脚车道。共享脚踏车不是不好,但配套没跟上,是不是要出了大事故,才会好好管一管?”

城市兼容性待提升

对于出租车师傅的抱怨,韩志鹏呼吁政府思考如何提供及恢复更多的脚踏车道,以减缓脚踏车和机动车抢车道的现象,同时提升共享脚踏车与城市的兼容性。

韩志鹏本身经常使用共享脚踏车,特别是用来解决“三公里以内”的接驳问题。他高度评价共享脚踏车“非常便捷,广受欢迎”,但强调需靠市民、运营方和政府三方共同维护,才能让现代经济的“共享模式”走得更长远。

中国城市适合发展“共享出行经济”

上海同济大学公共管理系主任诸大建十分看好脚踏车共享领域的发展。据人民网报道,诸大建认为:一是从世界范围来看,它是全新的脚踏车共享模式;二是随着中国城市地铁大规模发展,围绕地铁站需要形成“骑—乘—骑”的出行模式;三是中国城市人口多、密度高,特别适合发展‘摩拜’这样的共享经济。

自然法则很残酷

黄石鼎则对共享脚踏车的发展持保留态度。他认为,任何一种新型经济形态一旦严重冲击既有旧格局,又没有一个很好的途径去融合,它将难以为继。

他说:“这是一个很残酷的自然法则,也是一个经济法则。”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