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站:无奈务实接受华文发展趋势

字体大小:

回看新加坡这几十年来所走过的华文教育道路,崎岖艰辛。扪心自问,我们是否真正收获到预期中的果实?

首先,我不是中华文化或教育领域的内行人,仅是凭借自己对华文的一些基本认识,以及对中华文化价值观的谦卑尊重,通过亲身的经历与观察,表达自己的感想与期许。

自立国以来,由于经济建设和与西方世界接轨的客观需要,加上国内各种族在语言沟通上的桥梁作用,英语作为殖民地时代留下的产物,自然而然成为建国的应用语。由于行政机关与社会普遍重英轻华,英文已成为新加坡的强势语文,这是不争的事实。

如今社会上频频出现新加坡华族学生母语水平日渐低落的哀叹声。这是否说明几十年来的教育政策与社会各方所做出的努力似乎都未能奏效,华文水平的滑坡尚未有挽回的迹象?

作为移民后代的华族新加坡人,试问是否还能够在保留与传承华文的道路上站稳脚步和有所作为呢?我很遗憾地认为,以今天的种种社会迹象来看,虽然各方都落力呼吁和献策,希望还能够挽回华文水平日渐式微的颓势,但无奈这股力量与期许,在面对当前的社会趋势和大环境的冲击下,已逐渐显露疲态。

实事求是而论,语文和文化的学习和传承,须有一个有利于滋养的土壤与大环境。然而,新加坡的社会建设与发展结果,已让能滋养华文学习与应用的环境元素逐渐流失。今天的教育与经济政策,以至商业社会上呼喊和鼓励学习华文的目标和动机,是否只偏重狭隘的经济发展?若目标只是日常听说读写的基本程度,并没有真正放眼于中华文化较深层的价值观培养和文化尊重的宏观目标,那我们就只得接受后辈的语文水平就仅止于日常应用的粗浅层次,不得不接受华文水平日渐低落的残酷现实。

从社会层面,新加坡一向较重英轻华的语文教育方针,以及政府在行政语文应用上总体以英文为主,已造成年轻一辈不重视和认同母语文化的鄙视心理。即使我们再怎样苦心营造一个学习华文的家庭环境,鼓励日常应用,都不敌社会大环境的趋势。儿女和孙子辈开口闭口都是英语,母语文化渐行渐远,这又能怪谁?

今天尚能够掌握与保留比较高的华文水平的,主要都是年长的建国一代和立国一代。当这些人逐渐淡出和消失后,年轻一辈缺乏对母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以及缺少对母语文化应有的认同和崇敬心理,已很难再指望新加坡的华族后辈还能够重拾华文水平。

这遗憾的现实,是历史的积累,也是社会发展的自然淘汰规律。新加坡将来的华文水平是否还有望重现生机,大概率是没有可能。但从认真务实的角度来看,目前的社会现状,试问除了无奈接受现实外,还有多少可以扭转乾坤的方法?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