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岁的柯尔斯蒂·加纳威(Kirstie Gannaway)是一位新加坡澳大利亚混血的女拳击手与健身教练。她擅长拳击、综合格斗(mixed martial arts,简称MMA)、踢拳道(kickboxing)以及力量与体能训练。她指导不同水平的学员,从入门新手到竞技选手,并积极推广格斗运动的普及。

柯尔斯蒂在2022年夺得世界拳击组织亚太女子超蝇量级冠军头衔。(受访者提供)
柯尔斯蒂在2022年夺得世界拳击组织亚太女子超蝇量级冠军头衔。(受访者提供)

2014年,她以ONE冠军赛开启综合格斗竞技选手职业生涯;2018年转战职业拳击;2022年夺得世界拳击组织(World Boxing Organisation,简称WBO)亚太女子超蝇量级(super flyweight)冠军头衔。多年的比赛历练磨砺出的纪律与韧性,深刻影响她的训练与教学理念。

柯尔斯蒂(右)在青春期(约13岁时)体重一度飙到65公斤,这让她一度失去自信。(受访者提供)
柯尔斯蒂(右)在青春期(约13岁时)体重一度飙到65公斤,这让她一度失去自信。(受访者提供)

爱上拳击的原因?

答:我从小缺乏自信,13岁时体重一度达65公斤。15岁那年看到哥哥参加拳击比赛,被深深吸引,开始接触拳击。虽然我原本学的是设计,也做过平面设计工作,但拳击让我找到人生方向、重建自我,并逐步走上教练之路,把强健身体的知识与经验回馈给他人。

日常训练怎么安排?忙碌时如何维持状态?

柯尔斯蒂每周至少进行三次拳击训练,以及一到两次的有氧运动。(萧紫薇摄)
柯尔斯蒂每周至少进行三次拳击训练,以及一到两次的有氧运动。(萧紫薇摄)

答:我每周至少进行三次拳击训练,并搭配一到两次的有氧运动。例如,6公里的中等强度长跑,或30至45分钟的跑步与骑脚踏车交替训练。此外,我会通过练普拉提强化核心;每周也安排一到两次轻量举重与深蹲等下肢训练,维持关节灵活度和增强肌肉力量。教学时,我常需要示范动作,空档时也会做一些个人训练。

柯尔斯蒂建议忙于学业或工作的人,善用零碎时间做间歇跑或跳绳,并结合基础核心训练。(萧紫薇摄)
柯尔斯蒂建议忙于学业或工作的人,善用零碎时间做间歇跑或跳绳,并结合基础核心训练。(萧紫薇摄)

针对想健身却忙于学业或工作的人,不妨善用零碎时间,做一些间歇性跑步或跳绳,并结合基础核心训练。这些短而有效的练习,能帮助维持良好体能状态。

延伸阅读

心脏病愈克服障碍 78岁照样活到老动到老
心脏病愈克服障碍  78岁照样活到老动到老
60岁后更要动 登山练体魄运动保健康
60岁后更要动 登山练体魄运动保健康

体重与健康管理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答:2017年,我曾经历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简称ACL)撕裂。那段日子几乎让我从头学习走路,但也因此让我更深入研究运动康复,并考取了私人教练资格。我的运动理念也从控制体重,转变为注重降低受伤风险,以及提升活动能力。近年做体检时,我被诊断出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简称PCOS)。这导致我的荷尔蒙与代谢波动,体重容易回升,并影响情绪起伏。于是我更注重饮食品质、睡眠、压力管理与营养补充,以维持整体健康。

为何选择拳击与格斗这类传统上以男性为主的运动?

答:哥哥当年接受拳击训练后,有了很大的改变。记得他第一次带我去现场看比赛时,那一刻,我便决定要当选手。家人一开始有些担忧,尤其是母亲,她怕我受伤。但看到我的坚持与成长后,态度也慢慢转变为支持。拳击教会我的不只是格斗技术,还有纪律、尊重、勇气与韧性。

拳击教会柯尔斯蒂的不只是格斗技术,还有纪律、勇气与韧性。(萧紫薇摄)
拳击教会柯尔斯蒂的不只是格斗技术,还有纪律、勇气与韧性。(萧紫薇摄)

面对性别偏见或比赛失败,如何调整心态?

答:在健身房训练时,我曾遇过男性低估甚至嘲笑我的能力,但我不会被这些声音影响,反而把它当成磨练自己的动力。对女性来说,如果在某些环境里感到不被尊重,应该要选择更安全、更支持个人训练的场所。

在比赛方面,我认为心理准备是关键。我会随时检视自己的心态,提醒自己耐心和坚持比输赢更重要。在训练中,我不断调整自己找到最佳状态,但也接受输赢是过程的一部分。即使失败,我也会从中吸取经验,改进训练方法。

拳击普遍存在哪些误解?想学拳击的女性该注意什么?

答:很多人误以为拳击是暴力、愤怒的运动,其实它更像是一种技术、策略与身心控制的展现。情绪化只会让人分心,学会控制情绪反而是拳击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我建议想尝试拳击的女性,选择让自己感到安全和被尊重的场馆与教练。如果刚开始有点畏惧,可以和朋友一起上体验课。拳击不仅能锻炼身体,也是一种很好的自卫技巧与自信心训练。

受伤后,柯尔斯蒂把预防放在首位,重视矫正训练与动作质量。(萧紫薇摄)
受伤后,柯尔斯蒂把预防放在首位,重视矫正训练与动作质量。(萧紫薇摄)

成为健身教练后,想传达哪些健康观念?

答:我强调的是“整体性”,训练、营养、睡眠与心理恢复缺一不可。受伤经历让我更加重视矫正训练与动作质量,把预防放在首位,同时也进修运动营养。我希望把拳击、力量训练和恢复训练普及化,让它们成为每个人改善生活质量的工具,而不只是职业运动员的专利。

除了运动,如何让自己放松?未来目标是什么?

答:我通过旅行、烹饪和画画来放松自己。休息时,我会补足睡眠,并以低强度训练恢复体能。我也热衷于动物救助,曾短期认养被遗弃的猫,未来的梦想之一是成立动物庇护所。

休息时,柯尔斯蒂会以低强度训练恢复体能。(萧紫薇摄)
休息时,柯尔斯蒂会以低强度训练恢复体能。(萧紫薇摄)

在职业发展方面,除了持续教导更多人掌握正确的训练技巧,我最近也与朋友共同开设了YouTube频道(@kindofdangerous),分享格斗与运动内容,鼓励大家尝试新事物、学习新技能,并勇于走出舒适圈。同时,我希望透过社媒创作,以更平易近人的方式传递健身与健康知识,让更多人从运动中获得身心的正向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