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和鱼打交道五小时 养鱼专家为鱼“做体检”

新加坡环境生命科学与工程中心(SCELSE)研究员罗保良,每天都要花差不多五小时和鱼打交道,为本地水产养殖做贡献。(李姿仪摄)
新加坡环境生命科学与工程中心(SCELSE)研究员罗保良,每天都要花差不多五小时和鱼打交道,为本地水产养殖做贡献。(李姿仪摄)

字体大小:

从孩提时在马来西亚的水沟钓鱼,到成为水产养殖生物技术博士,再为新加坡研发新型鱼虾饲料——新移民罗保良过去30年来和鱼有着不解之缘。

“我对鱼的爱好完全是小时候受父亲的影响,直到现在我每天都要花差不多五个小时和鱼打交道。” 

戴着黑边眼镜的罗保良不到40岁,只要一谈起鱼,便和记者滔滔不绝起来。

目前,他担任新加坡环境生命科学与工程中心(SCELSE)研究员,平日往返于南洋理工大学和淡马锡理工学院之间,研究从大豆加工废水中,培植出一种微生物蛋白的物质,并将它制成新配方鱼虾饲料,为本地水产养殖做出贡献。

为了完成科研项目,这位从事水产养殖研究超过16年的专家,不仅每天早晚两次喂鱼,定时测量水温、含氧量以及各种成分,而且需要通过观察鱼的外观、行为和“心情”为它们做体检。

“如果鱼鳞颜色变深,食欲不佳,或者和同伴疏远,那就很有可能是情绪不佳或是生病了。”

然而,要为鱼看病可并不容易。譬如,常见鲈鱼的颜色往往是银白或古铜,但也有金黄、黑色或金黒相间的。作为体检的一部分,需要准确分辨鱼本身的颜色和病症的区别。

分析病因是一门大学问

分析病因又是一门大学问。在罗保良看来,鱼缸空间过于拥挤、水质不佳、不同种类的鱼不合群、营养不良、喂养不足、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多种因素,都有可能导致鱼出现健康问题。

“有时我们需要为鱼涂药,有时需要用盐或淡水为鱼儿们洗澡,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对症下药,这和给人看病是一样道理。”

罗保良曾经研究过10多种鱼类、贝类和甲壳类水生动物的养殖。除了食用鱼,也有需要特别注重鱼鳞色泽的观赏鱼。

“父亲喜欢在家养观赏鱼,他是我的导师,不仅为我讲解养鱼诀窍,而且让我懂得鱼和人一样多愁善感,需要用心善待。”

如今,罗保良已成家立业,有一个一岁多的可爱女儿。他也特别感谢妻子对他的支持。“过去11年,妻子总是义无反顾地陪伴在我的身边,无论在家还是在养鱼农场,她总是给与我最大支持。”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