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成本增加,消费者接受度却低,要扩大替代蛋白质的生产规模面临挑战。尽管如此,我国会继续研究和发展替代蛋白质,未来当这类食品在全球具竞争力且渐成主流,或可促进本地的食品韧性。
永续发展与环境部长傅海燕星期二(11月4日)在亚太农业食品创新峰会上致辞时说,替代蛋白质业者在考虑扩大生产规模方面,面对了生产成本增加和消费者接受度比预期低的问题。
新加坡食品局说,长远来看,一旦替代蛋白质在全球成为主流且具竞争力,就有可能为我国的食品韧性做贡献,因此政府会继续推进这个领域的研发工作。
据优质食品协会(The Good Food Institute)统计,全球替代蛋白质业界领域2023年获得5亿2300万美元(约6亿8200万新元)的公共投资,比2022年的5亿9900万美元减少12%。
全球的植物肉和植物海鲜销售低迷不振,以美国这一大市场为例,去年的销售额同比下跌7%。
市场早前或过度炒热 如今得调整估值
以植物为基础生产素肉的美国公司Impossible Foods的首席执行官麦吉尼斯(Peter McGuinness)10月在美国旗语新闻社(Semafor)主办的世界经济峰会上说,替代蛋白质的消费量下降,部分原因是市场初期过度热炒,如今须对原先高得离谱的估值做出调整。
他认为,替代蛋白质销售早前打着“反肉品”的旗号也适得其反,造成替代蛋白质变成一种“觉醒、党派化、政治化且具分裂性”的产品。
2020年,美国公司Eat Just研发的培植鸡肉获得我国食品局批准,可用来制作鸡块在本地出售。这是全球首个获得监管机构批准的培植肉项目。
2022年,Eat Just投资6100万元,为旗下品牌Good Meat在勿洛食品城(Bedok Food City)开设培植肉研发与生产设施。这个厂房拥有全球容量最大的培植肉生物反应器,原定2023年投入运作,却在隔年宣布停运。
学者:替代蛋白质不一定要高科技制成
南洋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项目主任陈维宁教授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确保替代蛋白质口感好、营养丰富,且价格合理都是提高市场接受度的关键。
他指出,替代蛋白质不一定要用高科技制成,用豆渣种植蘑菇更可提高蘑菇的蛋白质含量;蘑菇也可以多种方式烹煮,吃起来像鸡肉,甚至牛肉。
“做得好,不仅能减少豆渣浪费,也可在推进纤维食品的同时提高人们对蛋白质的摄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