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墙外

陈志锐:如果双语优势变成单语“忧势”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1960年代后期,新加坡的教育制度发生变化,规定每个学生都要修读第二语文,且英文教学分量逐渐增加。(档案照片)
1960年代后期,新加坡的教育制度发生变化,规定每个学生都要修读第二语文,且英文教学分量逐渐增加。(档案照片)

字体大小:

我们是否有可能筹建一所新加坡母语学校,以华巫印三大民族、三种母语为主要的教学重点?也就是说,学校招收三大族群中对母语和母族文化最感兴趣的学生,而大部分的科目以该母语讲授,校内的课外辅助课程也可以与母族文化相关。

这肯定是老掉牙的题目,而且是牙齿全掉光的老题目了。然而,凡知道我从事华语文与文化教育的旧雨新知,几十年来却从来没有停止问过我对这个题目的看法。再加上本地报章以及媒体不时爆出有关此题目的热点,这似乎又成为一个历久弥新的题目了。建国总理李光耀先生在2011年出版的一本厚重的回忆录就名曰:《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可见双语,对我们的政治伟人而言,也是终其一生艰巨无比的马拉松式的挑战。

那对于这题目我们还有何可说?有的,而且还得尽早说,不要留下任何遗憾。

过去近40年,我们大力向全世界宣称自己是一个双语教育的社会。双语教育,是我们国家教育政策的基石,而要让他人完全信服,当然是不断名列前茅的全球阅读能力测试了。例如近年来,我们小四生的阅读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甚至网络阅读能力、数学能力、科学能力等,特别是那大家都奉之为圭臬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考试,都不断斩获佳绩,甚至荣登榜首。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