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人迟婚的趋势相应推迟夫妻的生育计划,去年女性生育第一胎的年龄中位数增至31.6岁。受访学者和公众认为,尽管亲家庭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推动作用,但结婚生子始终是个人决定,取决于个人追求的生活目标和重心。

根据社会及家庭发展部星期一(7月15日)发布的《家庭趋势报告》数据,去年首次结婚男女的年龄中位数分别为31岁和29.5岁,2013年分别是30.2岁和28.1岁。女性生育第一胎的年龄中位数则从2013年的30.3岁增至2023年的31.6岁。男性首次当父亲的年龄中位数,也从2013年的32.7岁提高至去年的33.3岁。

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陈恩赐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人们如今比较不被传统观念影响,有更大的自由决定婚姻和生育计划。延后生育计划可能会影响受孕的成功率,但另一方面,夫妻在那个阶段一般有更好的经济能力组织家庭。

他指出,政府已采取不少措施如结婚与生育配套产假和陪产假、住屋政策等,旨在减缓生育率下降的情况。“这些措施可以继续加强,但有些因素不太可能在政府的控制范围内,例如:个人对事业的重心、公司的亲家庭策略、个人对退休能力的考量等。最后,人们在决定是否生育时会考虑到成本和益处,或许这方面的宣传信息可更强调生育对社会和个人情感带来的益处。”

新加坡社科大学社会工作课程讲师曾伟彬指出,结婚年龄提高,生育年龄增加是意料之内的现象。全球而言,女性更高的教育水平与结婚年龄推迟往往有一些关联。“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可能阻碍女性结婚生子。男性更愿意负起育儿责任的趋势是积极的改变。

延伸阅读

去年结婚新人减3.7% 离婚夫妇略增0.2%
去年结婚新人减3.7% 离婚夫妇略增0.2%
过去10年 公民与非居民结婚占约四分一 
过去10年 公民与非居民结婚占约四分一 

学者:男女之间应负起更平等家庭责任

根据《家庭趋势报告》,2021年申请陪产假的在职父亲占53%,高于2016年的47%。他认为,要鼓励人们成家,须让人们有信心结婚生子不代表他们须牺牲事业和理想。亲家庭措施须全面地照顾个人的不同需求。政府在推动的灵活工作安排是值得鼓励的。男女之间应负起更平等的家庭责任,这些因素对年轻人,特别是女性尤其重要。

陈恩赐也指出,除了个人观念,雇主也扮演重要角色,让员工放心家庭责任不会影响他们的擢升和事业发展机会。

蔡伟浩(40岁,企业通讯员)九年前步入婚姻殿堂,已与妻子达成共识,不打算生育。他受访时说:“我们想专注在事业和追求生活目标,不觉得一定要有孩子才美满。我们有时看到有孩子的朋友在为报读学校或考试倍感压力,或内疚不够时间陪孩子;有的也得兼顾照顾父母。这些都需要花很大的心力。”

因本身是独生女,王思敏(34岁,公关)一直向往大家庭的生活。她在27岁结婚,目前育有三名子女。她认为,趁年轻组织家庭,她比较有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雇主的支持和体谅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