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国人须要意识到捏造的种族或宗教论述,对马国人无益,只是博取政治支持的政治工具。为加强捏造的论述,政治人物得“解决”一个捏造的问题。(路透社)
希盟结合国阵和东马政党成立政府,也是马国形塑政治新秩序起点,既是民主转型的软着陆,也有望告别旧秩序。图为希盟支持者星期四在皇宫外庆祝希盟党主席安华就任首相。(法新社)
马来西亚新任首相安华预计会组成一个涵盖所有政党,包括国民联盟在内的大团结政府。(路透社)
安华的支持者星期四(11月24日)下午聚集在国家王宫外,挥舞着希望联盟的旗帜,庆贺安华当选马来西亚第10任首相。(路透社)
马国国家元首在召见希盟、国盟和国阵领袖后,仍然没能委任首相组阁,不得已在今天召开马来统治者会议一起定夺。政治上的不确定性导致马国股汇市双跌,也引发了各种政治谣言蛊惑民心。(叶振忠摄)
学者指出,根据马国国情,民众尤其是马来社会多半会遵从元首的决定,因此元首是化解僵局的关键人物。(马新社)
马来西亚第15届全国大选11月19日投票后三天,新首相仍然无法产生。图为希盟主席安华昨天抵达国家王宫时向外挥手。(法新社)
icon
国民联盟主席慕尤丁(左)和希望联盟主席安华,谁会成为马来西亚下一任首相?(路透社)
马国选民用选票集体表达了对贪腐政治的唾弃,但也无法割舍种族特权,选后又出现悬峙议会,一时无法组织政府。(叶振忠摄)
本届大选的“马来海啸”比预期的强劲,让国盟成了最大获利者。(叶振忠摄)
巫统在马来西亚第15届大选遭遇创党以来最糟糕的成绩,统帅阿末扎希面对国阵成员党及巫统党内施压,要他辞去国阵及巫统主席职务,以示负责。( 叶振忠摄)
伊斯兰党在第15届全国大选一跃成为国会下议院第一大党,引起马国媒体与民众担心伊党对联邦政府的影响力越来越强,可能会冲击马国的多元世俗体制。(东方日报)
11月20日,在位于吉隆坡的国盟开票大本营,支持者振臂欢呼,庆祝国盟取得亮眼成绩。(海峡时报)
分析人士认为,本次大选巫统大败,伊党崛起,倘若引发政坛的伊斯兰竞赛,势必侵蚀马来西亚世俗体制。图为伊党主席哈迪阿旺。(星洲日报)
icon
受访学者认为,本届大选的“马来海啸”比预期的强劲,让国盟成了最大获利者。(叶振忠摄)
马来西亚星期六(11月19日)举行全国大选,投票率超过七成。(彭博社)
icon
观察家认为,阿末扎希(左三)可能成为巫统本届大选的包袱,影响得票。图为阿末扎希走访自己的选区峇眼拿督时参加祷告。(叶振忠摄)
魏家祥在竞选期间告诉《联合早报》,他发现华族选民对马华的态度比2018年友善。“2018年有许多咒骂,今年则有很多鼓励。”(邝启聪摄)
马来西亚第15届全国大选极有可能首次出现悬峙国会,马国宪法专家认为,届时王室的取向会是决定谁能入主布城的一大关键。(叶振忠摄)
马国人民希望此次选举可以终止目前混乱的政局。(叶振忠摄)
icon
icon
多项民调都显示希望联盟、国民联盟与国民阵线三大阵营选后都无法单独执政,这可能导致马国出现“悬峙国会”。(彭博社)
icon
被希盟列为“前线州”的霹雳,选民普遍上还在希盟、国阵及国民联盟间举棋不定。(叶振忠摄)
主张捍卫沙巴本土权益的民兴党,11月9日下午在亚庇市区街头拉票。(李志扬摄)
icon
icon
icon
国盟及土著团结党主席慕尤丁(中)11月13日晚上在对手人民公正党主席安华竞选的霹雳州打扪举行讲座,火力全开直指安华不适合任首相。(叶振忠摄)
竞选期开始至今,国阵的选情未如预期,民调普遍显示国阵的支持率落后于希盟和国盟。(叶振忠摄)
icon
陈嵩杰:若公正党阿敏努丁、民行党陆兆福,以及巫统莫哈末哈山在竞选的国席获胜,所在的联盟一旦执政,三人都有可能入阁。(谢智扬摄)
马来西亚国阵及巫统主席阿末扎希11月12日说,选民对前朝希盟和国盟政府失望,华族和印族选票已逐渐靠拢国阵,并“掀起一股新浪潮”。(叶振忠摄)
icon
icon
icon
原任贸工部高级部长阿兹敏,10日到霹雳州打扪助选。(范晓琪摄)
icon
不论是政党还是个人,只要拥有议席,都将有左右逢源的议价能力;马国人民的信任也将被转化成马国政治人物的筹码。(谢智扬摄)
原卫生部长凯利本次大选被调离自己的地盘,到雪州双溪毛糯上阵。他于5日大选提名后,立刻走访选区居民。(谢智扬摄)
慕尤丁星期四(11月11日)在脸书提出,本届大选也可能出现“政治海啸2.0”。(邝启聪摄)
槟城各主要街道布满各阵营的竞选旗帜。(叶振忠摄)
新选民将成为造王者,书写马国政坛的新篇章。(彭博社)
icon
icon
icon
马国首相依斯迈沙比里星期三出席柔佛亚依淡的国阵席造势活动时,向现场支持者挥手致意。他身后不远的国阵亚依淡国会议员候选人魏家祥则伸出食指,表示他是编号一的候选人。依斯迈当时并未回应吉隆坡轻快铁站点停摆事故,而是交由魏家祥回应。(邝启聪摄)
icon
icon
马国大选竞争激烈,各阵营拉票的激烈程度已经到了“一票都不能少”的地步。“我懒得投票党”对选情的影响因此也备受关注。图为槟城各主要街道星期二已经布满各阵营的竞选旗帜。(叶振忠摄)
icon
icon
icon
年轻选民被视为第15届全国大选的潜在“造王者”。不过,由于年轻选民的投票倾向不明朗,因此也成了本届大选最难掌控的变数。(谢智扬摄)
本届大选在许多选区形成多角战,但按目前的观察,大选并没有出现弃保效应,不会发生策略投票。图为星期天双溪毛糯甘榜巴亚佳拉斯已挂上国阵和希盟的旗帜。(谢智扬摄)
马来西亚第15届全国大选几乎所有选区都出现多角战的激烈竞争。(路透社)
icon
icon
马来西亚全国222个提名中心在提名日前夕还在进行准备工作。图为吉打州浮罗交怡的提名中心。(叶振忠摄)
作者指出,无论对政党或政客来说,这场大选可都是一场生死战。(法新社)
作者认为,本次大选会是安华首相梦的最后一搏。(彭博社)
icon
马来西亚前首相马哈迪在布城的办公室接受《联合早报》专访时说,他期望祖国行动阵线能成为本届大选的最大赢家。(特约邓德兴摄)
选民“认党不认人”,官司缠身的巫统及国阵主席阿末扎希确定参加本次大选,料对巫统选情影响不大。(彭博社)
马来西亚一项民调显示,华族选民对希望联盟与民主行动党的支持度已从2018年的约95%,下跌至约65%,跌幅达30个百分点。(彭博社)
马来西亚即将举行大选,但相比起过去十几年,选民今年对政治的热情偏低。笔者认为,如果要应对未来真正的可持续挑战,良好的政治教育不可或缺。(彭博社)
icon
人民公正党这次的候选人部署一如党主席安华(右二)之前所言,以“收拾叛徒”为主,派出了多名重量级领袖到公正党及希盟的叛徒选区上阵。(取自安华脸书)
马哈迪(右)与安华(左),根本是两种类型的政治人物,一个是枭雄式的马来民族主义者,一个却是有着国际视野的民族复兴者、多元主义者。(星洲日报)
马国第15届大选的选战氛围,和四年前那种激情的、高举理想性,喊彻云霄的“政党轮替”完全不同。(图/pixabay)
2015年12月,时任首相及巫统主席的纳吉(右二)在巫统大会上与署理主席慕尤丁(右一)握手。当时慕尤丁已被革除副首相职,两人在台上互动显得十分尴尬。左起是取代慕尤丁出任副首相的巫统副主席阿末扎希,以及妇女组主席莎丽扎。(档案照片)
国阵主席阿末扎希及看守首相依斯迈沙比里23日抵达活动会场向支持者示意。(马新社)
马国选举委员会在星期四(10月20日)宣布大选提名日定在11月5日,投票日则在竞选14天后的19日举行。(法新社档案照)
希望联盟10月20日推出竞选口号“投希盟,我们行”,呼吁选民继续支持希盟,再创上届大选成就。(彭博社)
阿末扎希展示“必胜”决心,三言两语生动地概括了马国的政治生态。(星洲日报档案照)
icon
马来西亚一般上会在年底进入雨季,许多地区更可能发生水灾,选在这个时机举行大选,也受到国盟和反对党希盟的诟病,他们所统治的州属决定不同步举行州选。(彭博社)
10月10日下午3时,马来西亚首相依斯迈沙比里宣布即日起解散国会。图为10月6日依斯迈沙比里的车队抵达马来西亚吉隆坡的国家皇宫,与国王会面。(路透社)
马来西亚一名戴着口罩的女子,2021年9月6日步行路过吉隆坡市区一条繁忙的街道。(路透社)
马来西亚首相依斯迈沙比里10月6日觐见国家元首,10月10日宣布解散国会。(路透社)
马来西亚砂拉越州的首府古晋市区。(档案照)
10月13日,希盟主席安华在雪兰莪州参加一场新闻发布会。(路透社)
巫统青年团团长阿斯拉夫揭露,伊党原本已同意与巫统合作。在伊党决定与国盟合作的前一天,即10月12日,巫统主席阿末扎希(左一)、署理主席莫哈末哈山(左二)、伊党主席哈迪阿旺(右一)和署理主席端依布拉欣还面对面会谈。(取自阿斯拉夫脸书)
国阵、国盟与希盟在来临的第15届全国大选中,料都无法取得国会过半席次,必须协商组织联合政府。(马来西亚新闻局)
马来西亚首相依斯迈星期一(10月10日)下午3时通过电视台和脸书直播宣布,他9日觐见国家元首,提呈解散国会的建议。(法新社)
马来西亚国家元首苏丹阿都拉日前罕见地直言对当前政局失望。(中国报)
伊斯兰党主席哈迪阿旺(右)2020年8月在脸书上载了他与巫统主席阿末扎希(左),以及国民联盟兼土著团结党主席慕尤丁会谈的照片,并称已促成三党团结。他写道:“我们不能跟巫统分离,也不能跟土团党分离”。巫统当年同样表明不加入国盟,但哈迪阿旺一直尝试说服巫统加盟。(取自哈迪阿旺脸书)
icon
马来西亚首相依斯迈沙比里通过电视直播宣布解散国会,并呼吁除了柔佛等四州以外的各州属同步举行大选。(新华社)
马国首相依斯迈沙比里星期一透过电视与社交媒体直播宣布解散国会。图为吉隆坡市民在餐厅内观看电视直播。(路透社)
依斯迈宣布解散国会后,国家王宫发文告说,元首对于当下的政治发展感到很失望,只能同意首相提出解散国会的要求。(图取自国家王宫脸书)
(图/卢芳楷, 侯丽欣)
政治分析员认为,2023年财政预算案没有任何实际好处足以让国阵在即将来临的大选中稳操胜券。(星报)
马来西亚自上一届大选以来共换了三名首相,分别为(左起)马哈迪、慕尤丁、依斯迈沙比里。(路透社/星洲日报/中国报)